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壮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壮族

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337万余人(1982年)。自称“布壮”、“布侬”、“布士”等。由古代百越一支发展而来。宋代始称“撞”。解放后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建议,国务院决定将“僮”改为“壮”。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使用汉文。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从事农业。壮锦是著名工艺品。民间文学丰富多采,有传统歌舞和壮戏。解放后,设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布壮”、“布侬”、“布土”、“布那”、“布曼”、“布陇”、“布东”、“布越”、“布斑”、“布样”等,建国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人口15489630人,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古文字是仿照汉字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土俗字,使用面不广,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65年国家帮助其创制了新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其历史悠久,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不仅有发达的农业,而且很早就发展了矿冶业、家庭纺织业和其他手工业,如今更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饮食方面,主食大米、玉米,喜吃腌制的酸食,妇女喜嚼槟榔。广西西北、西南地区的妇女服饰还较多地保留着传统特色,多着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黑、蓝色上衣,下穿长裤或百褶裙,头上包成方块形的黑帕,喜戴银饰。住房仍沿袭古老的传统,以干栏式的楼房为主。节日除了与汉族相同的外,还有“中元节”(又称“鬼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吃立节”等传统节日。宗教方面,信仰多神,崇拜自然。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尤其能歌善唱。各地均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一,以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大歌圩常常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

旧称“僮人”、“?人”、“土人”。自称因地而异,有“布壮”、“布越”、“布侬”、“布土”、“布沙”、“布曼”、“布傣”等。“布”,意为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占该族总人口的90%以上),云南、广东、贵州、湖南亦有分布。13,378,162人(1982年)。与布依、傣、侗、水、仫佬、毛难等族同源于古代越人中的*瓯越、

*

骆越,后被称为

*

乌浒、

*

俚、

*

僚、*?、*土。南宋时始称僮人、*撞丁。明清时与?、土、侬、沙并称。解放后统称僮族, 1965年改称壮族。历史上曾多次掀起反抗反动统治阶级和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如唐代黄乾曜、黄朝卿,宋代侬智高,明代韦银豹等领导的起义:还参加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右江革命运动中,壮族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操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分南北两大方言区。使用汉文。民间曾创制和使用过汉字记壮音的

*

土俗字。1956年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

*

壮文,出版过壮文书刊。主要从事农业,解放前封建地主经济已相当发展,生产水平与当地汉族大体相近,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和成分,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信仰多神,崇拜祖先,行鸡卜。多住

*

干栏式房屋。以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为主,有*不落夫家习俗。*铜鼓、花山崖壁画等古文化具有民族特色。

*

壮锦工艺精湛。民间文学丰富, 有传统的歌舞和壮戏。解放后,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节日有*三月三、*牛魂节、*吃新节等。

壮族历史上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生活中道教的影响也很深,人们的一言一行,以前多受巫道结合的宗教思想和鬼神观念的指导。认为万物皆有灵魂,许多事物皆可成精,人们必须对其祭拜。每个村子旁边的大树和山坡都被视为神树和神山,人们不得砍伐、开荒和建坟。上山砍树、割草、狩猎都得小心翼翼,并祭拜山神,求其保佑。

各地有固定的祭社日。在桂西南,新嫁女子必须携夫婿回娘家参加祭社。在贵州,壮族于壮年(农历十二月为岁首)除夕集体祭社,祭时集体叩拜,不许嬉闹说笑,气氛庄严肃穆。妇女和孕妇之夫不可参加祭社,参加者忌穿白色或花色衣服。

在壮族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十分注重礼仪,对每个人都要依据其年龄、身份和地位来称呼,对年长者尤其不能直呼其名。他们习惯在女孩的名字前加“达”或 “低”,男孩的名字前加“特”或“日”来称呼其人,有子的男女,则被称为“某某之父” 或“某某之母”,有孙的老人,则被称为“某某之公”、“某某之奶”。就连未生育夫妻之间也不能直呼其名。

壮族有“添粮做寿”的习俗。老人过了60岁生日,其子孙便为其准备一个小缸装盛寿粮,平时若有小恙,便取缸中米煮一些吃,但切忌将米吃完,否则预兆老人寿数将尽。缸内米要添,但只能在重阳敬老时添,可一次补满。人们认为重阳是享寿 九十九的吉利日子,此日添粮便是补寿,可以活过百岁以上。“添粮做寿”习俗表达 了壮族家庭祈愿老人安享晚年的美好愿望。

在日常生活中,为免鬼神打扰,人们还常以各种器物避邪,以求得平安。他们相信镜子、玉器、金器或缝衣针能辟邪。

忌竹子开花,民间认为,竹子开花是一种不吉预兆。若开花的竹子在屋边,顶示这一家将有灾难,在村外则预示有灾荒。因此必须将竹子立即砍倒,灾难方可消除。

忌在人前吐痰 ,在别人面前吐痰或吐口水,是不礼貌的行为。会招别人反感。

出门忌打破碗,要出门办事,如打破碗碟或煮夹生饭,是“祖宗报应”,办事不利。

忌灶火熄,广西隆林县一带,在农历正月初三灶火一直要燃着,不能熄灭,表示全年烟火不断。

赶马忌吃鸡蛋,广西隆林县一带在赶马时不能吃鸡蛋,否则当天马会翻驮。

夜行忌吹口哨,民间认为,走夜路不能吹口哨,否则会招鬼跟踪。

壮族崇拜青蛙,以青蛙为图腾。很多地方禁止捕食青蛙,认为青蛙是雷王的儿子,若将其杀死,必遭雷击。在他们的生活中,崇拜青蛙的事例随处可见,至今在桂西一些地方尚有古朴隆重的蚂拐节,亦即祭祀青蛙的节日。

凡崇拜的神灵庙社,都不能在那里小便。比如不能面对社公、社坛、土地公、花婆神位和坟墓解小便。如犯了禁,就要杀鸡谢罪,以求宽恕。

忌进鬼圩。村寨附近的公共墓地,称为“喝发”,意为“鬼圩”。在一般情况下,村民是不进“鬼圩”里去的,否则就会出现不祥之兆; 偶尔有人夜间误入“鬼圩”,便认为是被鬼魂勾引所致。

禁砍村边树木。民间认为,大山有灵,是死伤鬼栖之地,所以特别敬畏,禁止伐木、开荒、造坟。特别是村寨后山,认为是保护全寨安宁的神灵之所,绝对禁止砍伐,违者严惩。所以,壮族村寨前后面都是森林密布,古木参天,泉水淙淙。

接火种。凡迁居,搬进新屋之前,要举行简单的接火种仪式,即从旧房屋火灶里引来一把火,点燃新房子里的灶火。寓意为保证本家烟火永不熄灭。未经接火种,忌搬东西进新屋。

忌脚踩灶。不准用脚踩灶,也不能用器物拍打灶,否则会得罪灶王。

忌家灶煮狗肉。民间认为,在家里灶上煮狗肉,会亵渎灶王,招至凶险之事。

忌乌鸦盘叫。若乌鸦飞到村上盘叫,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兆,一至三天内村里必有人死。若飞在某人头上呱叫,此人或其亲属必大难临头,必须行事谨慎,留心注意,避过险关。

忌煮夹生饭。出门、办事最忌煮夹生饭。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不久必有灾难或横祸,因而出门办事都要改期。还要求神拜佛,请师公道公来消灾。

忌暮临鸡叫。夜幕降临时,若家里公鸡突然喔啼或母鸡呱叫,便认为是一种不好的预兆。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 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人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 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共15,489,630人(1990年11月15日),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60多个县(市),也有的分布在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境内。由中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后有乌浒、俚、僚、僮侬等他称;自称布壮、布僚、布曼、布板、布越、布雅伊、布沙布土、布陇、布傣等二十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僮”,1965年改称“壮”。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古称越人、骆越、西瓯、乌浒、俚僚、峒僚、?人、僮人等。自称布壮、布越、布土、布沙、布侬、布曼、布僚等。1952年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改今名。据1990年人口普查时统计,全国共有15,489,630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及广东、贵州、湖南等地。壮区气候温和,风景秀丽,著名的桂林阳朔山水,灵渠、左江崖壁画等胜迹分布其间。出产八角、茴香、三七(田七)、罗汉果、肉桂、蛤蚧、炉甘石、金桔等名贵土特产和药材。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区。自唐宋以来,曾有用汉字创制记录壮语的“方块壮字”,亦称“土俗字”。但因没有统一的规范, 比较难记难学,也未普遍通行使用,民间仅用来记录壮歌和巫经等。官方文件及民间来往信件仍通用汉文。1955年曾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制新壮文,1957年经国务院批准推行使用。体质特征属蒙古利亚人种南亚类型。此种体质特征的人类,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分布在我国西江流域,例如解放后出土的“柳江人”化石(距今约50,000年前)和桂林甑皮岩人化石(约9,000年前)等,均属于这个人种类型的体质特征。这就更有助于说明西江流域是壮族先民的发祥地。经济特点以农耕稻作为主,其先民古越人系稻作文化的发明者。喜铸造和使用铜鼓。北宋已知使用火药制作石炮。古有“凿齿”、“饰齿”、“鸡卜”等习俗。壮锦工艺精巧美丽,有千余年历史。民间娱乐与交际活动有歌圩、抛绣球等。公元前218年(秦王嬴政二十九年),壮族先民西瓯人曾在今湘桂边境迎击秦军50万,是为秦瓯之战。唐代黄峒首领黄乾曜,宋代侬峒首领侬存福、侬智高,明代田州土官瓦氏夫人,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领袖萧朝贵、韦昌辉,以及右江无产阶级革命先驱韦拔群等等,都是在反抗国内阶级压迫、民族压迫或抵抗外国侵略者的革命战争中作出卓越贡献,战绩辉煌,驰名千古的民族英雄。从历史渊源和语言、文化特征看,壮族不但与国内壮侗语族诸民族,如傣、布依、侗、水、仫佬、毛南、黎等民族有密切关系;而且与中南半岛各国操壮侗语族语言的诸民族,如泰国的泰、佬族,老挝的老龙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岱、泰、侬、卢族等等,也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我国和以上国家民族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建立友好关系的有利条件。

壮族男子一般着布扣青布衣,一尺帕缠头,其余与当地汉族相同。女子上穿无领斜襟衣,衣袖宽大,衣角、袖口镶有银排并绣有花边。头缠绣有鸟兽、花卉、人物的小方巾,色彩艳丽。有的年轻女子用红头绳将长发盘在头上,犹如彩蝶。有的老年妇女用青布头帕将头发包扎成锥形,下着青布裤,边沿绣有花纹图案,脚穿有钩鼻、绣有各种花卉的“壮古鞋”。姑娘的首饰有手圈、银项链和腰链。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老年人还在穿着无领斜襟、衣宽袖大的传统服装,中年男子的衣着已经逐渐被中山装、甚至西服所代替,有些年轻姑娘还穿上了裙子。只有少数人穿自制布鞋,有的老年妇女还留着“壮古鞋”作为纪念。大部分人已穿上胶鞋、皮鞋,甚至犁田也穿上了长统胶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