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壮族崇敬祖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壮族崇敬祖先分类:【中国民俗】 壮族群众非常崇敬祖先。“一枝花谢二枝开,死人入墓再返来”,壮族先民认为人死了其灵魂不散,会像死人生前一样荫福后人,后人倘若不敬奉先人,是得不到先人的福荫的。因而壮区的每个姓氏有宗祠,每个村寨有“厅堂”(壮语称“丁”,系供奉祖先的祠堂),大的村寨各房份还有小厅堂。每当逢年过节,婚嫁生育,均要向祖先举行祭奉仪式。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小三江地区有的村寨每家还在自家的厅屋上自设祖先神龛,早晚在家烧香,祭祀自家的近祖,到了节日或红白喜事才到村中厅堂祀奉众人祖先。由于对祖先崇敬极其虔诚,春节期间供奉祖先的祭品可以摆上半个月(到元宵节)也没有人拿取。过年过节,肉类、糍粑未经供奉祖先不能食用。生下孩子,取名后要到祠堂向祖先“报名”,用红纸写成帖式告知“堂下新添嗣孙菖菖菖”,祈求祖先庇佑“成人长大”。小孩三朝,要请道公念咒“解秽”,吹响牛角,表示以免玷污祖先;抱小孩过厅屋,也要用雨帽遮掩。 小三江地区班北村黄姓,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祭祀仪式:除夕之夜,不是将煮熟的整只鸡拿到厅堂去供奉祖先,而是把鸡肉切成块件,装在盆钵里,摆到大门口朝天祭祀,并且一定要在天黑下来之后才举行。这种与众不同的仪式里面,有着一段血泪辛酸的历史。据说该姓的祖先十分贫穷,为躲避债主逼债,终年流落在外打工谋生,只有到大年三十才敢摸黑回家与妻儿见上一面,吃顿团圆饭,又怕债主发现,饭后就连夜奔逃,不敢在家过年。子孙后代为了表示永远铭记老祖宗的养育之恩,就年复一年地沿用这种仪式祭祀祖先。 清明节,壮族习惯前往祖先的坟墓祭祀(较远的祖墓留在秋天祭祀)。祭祀的费用,过去是祖先购置下来的公尝田收入的租谷开支。每年选一人当理事,负责买备三牲祭祀礼,从始祖而下依次到各房份的祖先,逐一祭祀。参加祭祀的要在祖先墓前作揖下跪。祭完后,席地而坐,将部分祭品在坟前分吃。余下的肉类,按房份、人丁,分到各家,称之为“分胙肉”。如果哪一房份不去参加祭祀的,被认为是对祖宗的不敬。有钱的房份,还吹起唢呐助兴,场景颇显热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族仍各家各户凑钱祭祀各自房份的祖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