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壮族舞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壮族舞蹈分类:【地域文化】 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形式新颖,风格独特,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所以久传不衰。其来源于三方面的文化传统:一、“源于土著越文化传统的舞蹈”。如流行于桂西南的《女巫舞》,是一种以神灵附身为特点的小型巫术舞蹈,巫婆双手拿铜链或天琴跳舞,动作轻巧优美,动律鲜明,形式别致,是典型的骆越巫风的遗韵。二、 “源于荆楚文化传统的舞蹈”。如流行在桂中、桂西北的《师公舞》,是一种“以巫扮神、以舞降神”为特征的民间祭仪。 《师公舞》约于战国后期从楚国传入桂北地区。《师公舞》的礼仪和形式及内容较好地满足了当地人民期望丰收、人丁兴旺的要求和愿望,又能适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很容易被骆越人所接受,并与土著的越文化相融合,与当地民歌、舞蹈和民间故事相结合,演变为一种复杂的“师公文化现象”。三、“源于中原文化传统的舞蹈”。这种舞蹈丰富多彩,有“狮”、“龙”、“凤凰”、“金鸡”等拟兽禽舞蹈, 以及“僧公”、“道公”、“舞火猫”等民间祭祀舞蹈和“采茶”、“春牛”等时令习俗歌舞。这些歌舞传入壮族地区后,便广泛流行,在演变过程中逐步壮化,成为壮族舞蹈的组成部分。如流行在左江流域的“采茶”歌舞, 已用壮语演唱,并吸收了当地师公舞的语汇,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与风格。这些舞蹈,在壮族地区长期共存,广泛流行,既彼此融合吸收, 又独立发展,形成了壮族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成为祖国民族舞苑中的一束奇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