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夏完淳父子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夏完淳父子墓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松江县小昆山北荡湾村。夏允彝、夏完淳是明末清初抗清将领。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夏允彝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自杀。夏完淳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等起兵抗清,父自杀后,又与陈子龙等继续四处组织义军,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加了太湖吴易起兵。吴易败后,他仍为抗清而奔走。后被捕,解往南京,痛骂投降清朝的洪承畴,不屈被杀,年仅17岁。夏完淳自幼天资聪颖,酷爱诗赋,多慷慨激昂,有《南冠草》传世。夏氏父子墓地前有墓道,后有托山,流水环绕,环境幽静。1956年重修,1961年陈毅题写墓碑。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坐落于上海市松江县昆冈乡荡湾村,是松江境内三泖九峰名胜古迹游览区的一个著名景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姓本是会稽(今浙江绍兴)望族,其祖上什么时候迁来松江,已无从查考,因落籍上海多年,所以一般也就称夏氏父子为松江华亭荡湾人。夏允彝(1596-1645年),崇祯十年(1637年)考中进士,被授福州长乐县令。他做官耿直干练、不畏权势。当时福建总兵郑芝龙权重一时,其部将就狐假虎威,为非作歹,残害商旅,历任地方官吏不敢冒犯。夏允彝查实案情,先斩后奏,为民除害。崇祯十七年(1644年)夏允彝因母病,告假回乡探视,正逢甲申之变,亲眼目睹百姓备受清兵杀戮掠夺之苦,就和同乡人陈子龙(著名文学家)一起毁家纾难,组织几社,共举抗清义旗,后因战斗失利,在华亭陷落后自杀于松江西郊花园浜。死前写有绝命辞表明心迹。 夏完淳(1631-1647年),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他从小聪颖过人,史书记载他5岁已经通读五经,7岁能写诗文,9岁起陆续写出《代乳集》、《玉樊堂集》、《内史集》等诗文集,成为名噪一时的神童。清兵入关后制造“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事件,夏完淳弃笔从戎,参加到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的抗清斗争中去。夏允彝牺牲后,他继承父亲遗志,变卖全部家产,参加太湖义军,清顺治四年(1647年)不幸被叛徒出卖而被捕。对此,他自叹壮志未酬是“从军未遂平生志,遗恨千秋愧请缨”。在押解南京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南冠草》: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激越之情跃然纸上。夏完淳被清政府杀害于南京西市,时年17岁。牺牲前他还痛斥审问他的明降将洪承畴,留下了“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时游”的豪言壮语。 夏氏父子牺牲后,乡亲们自发地为他们举行了落葬。为了防止清政府继续加害烈士遗骨,荡湾地区方圆几十里的农民一起动手,一夜里筑起72座新墓为掩护。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夏氏父子墓被公开,在荡湾村北,由石驳墓基围成半月形平台,高约二米,面宽约三十米。乾隆五十一年对夏墓进行修葺,由县府立了“禁止樵牧”的石碣。1954年和1955年墓曾两次被盗掘。1955年底,江苏省博物馆拨款重修夏墓,并把它确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整修后的墓区,绿树环绕,宽阔平整的甬道直通基地,墓台上设石供桌和石凳,供人祭扫,甬道前重新竖立禁碑。1961年,陈毅为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题写了墓碑。20世纪60-70年代,夏墓一度被夷为平地。后经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批准于1981年和1983年两次拨款修葺,恢复了原貌。夏墓已成为上海旅游文化的著名景点。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