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外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外舍分类:【传统文化】 ①先秦时期的小学。《大戴礼》载:“古者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②宋代太学三舍之一。宋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舍,并定三舍法,规定:初学者入外舍,然后渐次由外舍而升内舍,再由内舍而升上舍。元丰年间(1078―1085年),每月一私试,每年一公试,以补内舍生;再隔年一舍试,以补上舍生。 宋学校实行三舍法,初入学者为外舍。神宗熙宁元年(1068),太学始有外舍生100名,许入太学听读,但伙食自理,尚属非正式学生。四年,太学实行三舍法,外舍生才成为正式学生,当时数额不限。五年,以700人为额。元丰二年(1079),外舍生增至2,000人。徽宗崇宁元年(1102),专门为外舍生建学于开封城南,称辟雍,人数增至3,000。南宋时外舍生较少,最多时有1,400人。外舍生每月私试一次,每年公试一次。公试成绩进入第一、第二等,再参考平时的行艺记录,合格者即升入内舍。哲宗元符二年(1099),州学也推行三舍法,其外舍生的考选、升补与太学同。州学生升入太学外舍,如果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还要“退送”。参见“三舍法”、“退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