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圣寺塔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圣寺塔分类:【传统文化】 在信丰县城内孝义坊的祝圣寺后。因在塔上发现木雕像铭文“大圣寺”而得名。无座,高50米,共九级六面。底层外皮每面宽5.9米,三面有真门,其余相间的三面则隐出假门。门上有平座及腰檐。底层檐脊之上,为第二层平座,平座用菱角牙子三层构成,各层正中为壶门。塔身用青砖砌,青泥沟缝,中空。底层内空,对角距离3米。平座内形成一暗层,故为十八层。《赣州府志》载:“宝塔初为延福寺,今更名祝圣寺,是县治此孝义坊,中为大雄宝殿,殿后宝塔相传吴大帝赤□年造。”1953年、1954年两次考查,第一次取下木雕像一尊,并有铜钱两枚。第二次又发现木雕像一尊,像上有铭文云:“朱叶民其妻来大圣寺,在塔上充供养,乙丑岁十一月□日题。”字迹苍古,如宋人手迹。此塔气势雄伟,建构富有特色,在历史研究和建筑艺术上,颇具价值。 位于县城祝圣寺后。因塔铭载述“大圣寺”而得名。建筑年代无考。《赣州府志》、《信丰县志》称,塔创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据专家考证,当为宋代遗物。塔高50米,六角九层,全用青砖砌成,中空。底层每面宽5.9米,三面有真门,相间的三面则为假门。塔身两明层中夹一暗层,外观似十八层。这种建法,明显带有唐宋木结构楼阁式塔的痕迹,在国内古塔中罕见。塔孤高凌云,造型古朴,被专家视为江西境内宋代楼阁式砖塔的代表作,对研究古代历史和建筑艺术颇有价值。 位于七里坪镇区柳林河畔。相传建于唐代。现存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砖砌,仿木结构,平面六角十三层,高近40米。各层斗?、檐角、门窗、神龛、勾栏皆以特制砖件拼装,卯榫紧扣,合缝严密。其上所有牡丹、莲花、双钱等装饰花纹均玲珑精巧,布局有致。通体显得比例均衡,气势凝重,颇具宋代建筑风格。塔内有旋梯登顶,极目远眺,令人心纵神驰。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