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将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将军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始于战国,汉代沿置,为将军最高称号,掌统兵征伐。汉武帝时,因卫青战功卓著,封大将军,并冠以大司马之号,位益尊宠。其后霍光,王凤等均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衔参与朝政,实权重于丞相。东汉始于大将军之上冠以其他称号,如骠骑大将军、建威大将军等,而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多由贵戚充任。三国至南北朝,大臣执政多兼大将军官号。三国魏、吴均置上大将军,位居大将军上。北周因之。隋炀帝于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为禁军最高武官。唐代十六卫及羽林、龙武、神武各军,均置大将军,其职与隋代略同。其余骠骑、辅国、镇军、冠军四大将军为五品以上武散官。宋、元两代大将军也多为散官,非实职。明代初,徐达为大将军,位始复重。明、清两代于战争时设大将军,或于大将军之上再加称号,督师出征,战事结束,则称号自动解除。参见“将军”。 官名。不同时期的性质和职掌各不相同。战国时期,韩、赵、魏等国所设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职掌统兵征战。汉武帝之后,大将军变为加号,往往加之于外戚,成为“内朝官”的首领,得以统领朝政。至东汉,有名号大将军,如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掌握政权。魏晋以其为位在太尉之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握有兵权并多数为执政权臣。北魏、北周实行府兵制,设有十二大将军,每大将军督二开府。隋代左右武卫、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将军,为禁军的高级武官。唐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军、十六卫均设大将军,为高级武官。宋亦沿置十六卫大将军,但非实职而为空衔。明清于战争时设大将军,或于大将军之上再加称号,如清代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都统作战,战后即废。此外,自唐代至元代的武散官中也有大将军之称,但非实职。 官名。不同时期其性质与职掌各异。战国时韩、赵、魏等国所置大将军为最高军事统帅。秦及汉初以之为将军的最高称号。但自汉武帝以后,大将军变为名号,往往以之加于外戚,成为“内朝官” 的首领,得以统领朝政,非原军事统帅性质或武官之最高职。东汉时大将军时置时废,地位也常有变化,或在公下,或在公上,全因人而异,但总的地位是尊崇的。东汉末年,大将军为上公,成为定制。魏晋以其为位在太尉之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握有兵权并往往成为执政权臣。北魏、北周实行府兵制,设十二大将军,每大将军督二开府。隋唐沿置,以为军事单位卫的首长。唐禁军的统领亦冠以大将军称号,为高级武官。宋亦沿置十六卫大将军,但非实职而为虚衔。明清时唯有战事时,以为军事统帅,设大将军,或于大将军之上再加称号,如靖远大将军、奉命大将军等,统兵作战,战后即罢。此外,自唐至元武散官中亦有大将军号,但非实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