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政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政殿分类:【传统文化】 清盛京皇宫中的主要宫殿。建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大约与汗宫同时建成。皇太极即位后续建皇宫,在已建成的大政殿等建筑以西继续扩建,遂形成将大政殿等撇于皇宫大内以外的格局。据《清实录》、《满文老档》等文献记载,大政殿也称笃恭殿、大衙门、大殿。这是一座八角重檐攒尖式殿宇,建筑在1.5米高、雕刻精致束腰的须弥座台基上,绕以荷叶净瓶石栏杆。台基上立朱红圆柱,各间为“斧头眼”隔扇门,前面两柱有金龙盘绕。殿内正中置宝座、屏风,屋顶正中为降龙藻进,彩绘梵文和福、寿、?字天花。大殿屋顶黄琉璃瓦镶绿剪边,中间为相轮宝珠和八个力士,并系有八条铁链,联络八条彩脊,象征着八方归一。大政殿前列置十五亭 (也称八旗亭),其中最靠近大政殿向前略为突出的两座亭子是左、右翼王亭,其后东侧依次是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 西侧依次是正黄旗亭、正红旗亭; 西侧依次是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大政殿与十王亭构成的东路一组院落,体现了后金汗与八和硕贝勒的关系,也是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上的反映。此殿是努尔哈赤时的重要宫殿,在这里举行皇帝继位、颁布重大政令、迎接凯旋将士、举行国宴等仪式。天聪元年 (1627) 元旦,皇太极新君即位受朝贺之仪就在此举行。顺治元年 (1644),六岁的福临入嗣大统,乘辇至大政殿登基即皇帝位。清入关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多次东巡盛京,并在大政殿举行隆重庆典。今殿内高悬之金漆巨匾“泰交景运”,就是乾隆帝东巡盛京时所题。 大政殿 大政殿原称大殿,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东路,为东路的主体建筑。大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五座方亭,称为“十王亭”。“十王亭”自北而南,东列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这里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们办公的地方。清仁宗曾对此殿以诗相赞:“大政据当时,十亭两翼张。八旗皆世胄,一塞汇宗潢。” 八旗是清朝入关前军政民合一的组织。据记载,八旗制创于明万历年间,大约是1600年前后,最早来源于生产组织“牛录”,“牛录”在满语中是“箭”,女真人出猎时10人为一组,每人要交一支箭给头人,后来“牛录”就用来称呼头领。然后,从“牛录”发展为旗,先有“黄红蓝白”四旗,后来又加了“镶黄、镶红、镶蓝、镶白”四旗,共为八旗。他们的任务是“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各旗的旗主称为贝勒,可以独立行动。他们的权力很大,各贝勒均为汗王的兄弟或子侄。因此,作战时号令一下,行动非常统一。努尔哈赤在世时,他亲自率领黄旗和镶黄旗。当时,他手下最有权力的贝勒是他的八儿子皇太极,以下依次是他的二儿子代善、他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和他的五儿子莽古尔泰,这四大贝勒在努尔哈赤去世后,都有权做汗王。 沈阳清故宫早期建筑之一,创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初称“大衙门”。天聪十年(1635)定宫殿名时称笃恭殿,后改此名。此殿位于沈阳故宫东路建筑的最北端,建在约1.5米高的须弥座式台阶上。殿顶为八角重檐攒尖式,上铺黄琉璃瓦加饰缘瓦边。顶瓦上置相轮、火焰珠,八条垂脊上的鞑人,殿内降龙藻井、梵文天花等融合了汉、满、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艺术,而此殿的门、窗,均为隔扇式,并用 “高丽纸”糊在门、窗棂外,则为典型的东北地方特色。是殿为故宫大殿,清初凡皇帝登基、颁诏、命将出师等重大典礼俱在此举行。入关后清帝东巡盛京时亦至此举行庆典活动。 大政殿 沈阳故宫的早期建筑,故宫东路的主体建筑。创建于1625年,原称“大殿”。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依照努尔哈赤在辽阳东京城建造的八角殿形式改建,定名“笃恭殿”,康熙时始改为大政殿。是清军入关前,皇帝举行大典及与群臣议事之所,清军入关后皇帝东巡也多在此举行朝会典礼。此殿为八角重檐攒尖顶式建筑,大木架结构。下为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绕以青石雕栏,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四面,各有“踏跺”伸出,通连平地。殿身8面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周围出廊,支有朱漆圆柱18根。正门前两柱图像尤为不凡,上蟠金龙,昂首舞爪,形象生动。殿顶黄琉璃反镶绿剪边,重檐上下顶各有8道五彩琉璃垂脊,上通宝瓶火焰珠顶。整个大殿采用结构复杂的“彻上明造”,梁枋斗拱,降龙藻井,彩绘天花,均极精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