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明宝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明宝钞分类:【传统文化】 亦名“大明通行宝钞”。明代流通全国之纸币。始发行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纸币。“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文花栏”(《明史?食货志五》),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其内,上横书贯例,下书户部禁条及印造年月。见图。大明宝钞之面额以铜钱贯、文计,分一贯、五百、四百、三百、二百、一百文六等,千文为贯,五贯为锭,千贯为块。后亦有五十文以下者,曰小钞。大明宝钞与铜钱并行,后者为辅,百文以下之交易支付专用铜 大明通行宝钞钱,商税之输纳则以钞七钱三为原则。大明宝钞自始即为政府发行之不兑换纸币。因其发行数量无限制而造成宝钞贬值,至英宗时(1436―1450,1457―1464),大明宝钞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中国明代纸币“大明通行宝钞”的简称。洪武八年(1375年)开始发行。面额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和一贯六种;每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加发小钞,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五种。贯钞长三公寸六分四厘,宽二公寸二分,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钞票。宝钞用桑皮纸印制,四周有龙纹花栏,横标为“大明通行宝钞”,左右为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间为钱贯图案(小钞是散钱图案),下标“中书省奏准印造,与制钱通行,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等字样,末为“洪武×年×月×日”。洪武十三年(1386年)改由户部监制,钞面上的“中书省”改为“户部”。明代200多年只用一种宝钞,这是以前历代所未有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