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明宫遗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明宫遗址分类:【传统文化】 在今陕西西安市北部龙首原上。唐代长安三大宫殿群之一,亦称“东内”(另有太极宫称“西内”,兴庆宫称“南内”),唐太宗贞观八年(634)为其父李渊消暑而建。初名永安宫,次年,李渊崩,遂改称大明宫,取《诗经?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之意。唐高宗时又加修治,自龙朔三年(663)起,成为朝廷朝会之所。宫平面略呈梯形,合计周长7628米,33门,多为一道。正门(南门)名丹凤门,三个门道。正殿曰含元,含元之后曰宣政,宣政左右,有中书门下二省、弘文史二馆。另有别殿、亭、观等三十余所。防卫措施严密。《长安志》称大明宫“北据高原,南望爽?(kǎi凯),每天晴日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视如在槛内”。唐末为朱温所坏,又被韩建拆毁。今遗址上尚可辨识一些宫殿台基及残存宫墙。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关龙首原上。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初名“永安宫”,原是李世民为其父李渊修建的避暑夏宫。贞观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高宗李治扩建为宫城。龙朔三年(663),迁居于此,成为唐代帝王居住理政朝会之所,前后长达230年之久。后屡遭兵火,乾宁三年(896)被焚毁。1957至1962年,1980至1984年曾多次发掘,1994年又对含元殿基址进行保护性复原勘察,平面略呈长方形,周长7.6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有夹城,为禁军住处。共11门,南面多达5门,正门为丹凤门,门外大街宽达176米,气势宏伟壮观。宫城内已发现殿、亭遗址40余处,多集中于城北太液池周围。主要有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清思殿、宣政殿、紫宸殿等遗址。是唐代长安三大宫城(另两座为太极宫、兴庆宫)中面积最大、建筑最豪华、帝王居住最久的宫城。其中含元殿为正殿,建在15米高的高台上,面阔11间,进深4间,东西长75.9米,南北长41.3米,各门广5.3米。从出土建材可知,殿墙为白色,底部绘米红色边线,殿顶黑瓦,绿琉璃脊,檐口剪边,台基周围有石栏,雕有螭首等饰物。殿前有三条各长78米的南北向龙尾道台阶通往殿下广场,大朝会时,大臣、外国使者由御史引导,由龙尾道上殿朝见天子。大明宫西部的麟德殿,为宴会、接见外国使者之所,面积达12300平方米,是现存最大的宫殿北京故宫太和殿(2377平方米)的五倍多。宫城西北隅有三清殿,为道教建筑,台基至今仍高14米,面积达4000平方米。宫城东北部有清思殿,台基南北长228米,东西长33米,面积达7500多平方米。宫城西部夹城内有翰林院,发现遗址5处。宫城北部为宫廷园林区,建筑布局疏朗,形式多样,有与含元殿同在中轴线上的宣政殿、紫宸殿和太液池。从已发掘遗址和唐诗所描述的情形,可知大明宫当日的宏伟壮丽景象。 唐代长安三大皇宫之一遗址。在陕西西安市北1公里的龙首原上。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唐太宗为其父李渊“清暑”而修的夏宫,初名永安宫,次年改大明宫,取《诗经》“明明在下,赫赫在上”之意。大明宫位于太极宫之东,故称“东内”。高宗以后,唐历代皇帝长住于此,成为唐帝国的政府中枢,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多发生在此。大明宫略呈长方形,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5公里,共33门。大明宫南墙正门是丹凤门,上建高大威严的丹凤楼。它与太极宫的承天门作用相似。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曾在此宣告“大齐”政权的建立。丹凤门向北的中轴线上,排列着宏伟壮丽的含元、宣政、紫宸三大殿。除三大殿外,另有别殿、亭、观等30余所,东西两侧配殿为中书、门下两省及弘文馆、史馆等中枢、机要官署,后宫为嫔妃居处之地。大明宫的北部有太液池,池中筑有蓬莱山,上建太液亭。池西南即著名的麟德殿,由前后三座宫殿组成,故也称“三殿”,是皇帝举行宴会或接待外国使节、宾客的地方。池北是大明宫北门玄武门。这些辉煌建筑唐末被朱温所破坏,成为一片废墟。这座1300多年前修筑的皇宫,其逶迤起伏的宫墙,高耸的宫殿台基和园林池沼,今天仍存遗址,遗迹可寻。1957―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四座城门和含元、麟德两殿遗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