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本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本曲分类:【传统文化】 白族传统曲艺。主要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已有数百年历史。大本曲是一种说唱艺术,有说有唱,有诗有对。唱词格式大都是四句一组,前三句为七字句,第四句为五字句,称山花体。也有少量“五五七七五”、“七七五”格式。唱词以白族语为主,间用汉语;均按白语声韵吐字,具有独特严格的声韵规律。其唱腔以旧大理城为中心,分为南、北、海东三大流派,称为三腔。南腔有九板十八调,北腔有九板十三调,海东腔失传较多。通常一人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类似姑苏评弹。传统曲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本,如《望夫云》、《琵琶记》、《梁祝》、《铡美案》、《卖水记》等。今大本曲在曲本、唱腔、表演等方面都有了新发展。 白族民间曲艺。清末以来盛行于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地区。渊源于白族民间歌曲,并吸收汉族民间小调、尤其是花灯曲调形成。通常一人演唱,手持纸扇或手绢,用惊堂木击桌,另一人以三弦伴奏。分南腔、北腔等流派,各有高、中、低三腔和基本唱腔九个,还有十八个辅助唱腔(北腔十三个)。南腔较委婉柔和,北腔较刚毅粗犷。有严谨的韵律,唱调格式多为“七七七五”式,即三行七字句、一行五字句为一段,唱词多为白语夹汉语。传统曲目达百多个,大多移植于汉族地方戏剧目,亦有取自古代白族地区佛教题材和本族历史、生活及故事传说等。解放后创作了六十多个新剧目,并作为戏曲形式搬上舞台而成为大本曲剧。 白族民间曲艺。自清末盛行于今云南大理、洱源、剑川、云龙、宾川等地。渊源于白族民间歌曲,并吸收汉族民间小调,尤其是花灯曲调形成。历史悠久,一说始于唐代,一说始于明代。除少数专业艺人外,多由农民业余聚会演唱。通常1人演唱,手持纸扇或手绢,用惊堂木击桌,另一个人以三弦伴奏。分南腔、北腔、海东腔等流派,各有高中低3腔和基本唱腔9个。南腔还有8个辅助唱腔,较委婉柔和;北腔13个,较刚毅粗犷。有严谨的韵律,唱调格式多为七七七五式,即一段有7字句3行、5字句1行。唱词多为白语夹汉语。传统曲目达百余种,有36大本、72小本之说。大多移植于汉族地方戏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香莲》等,亦有取自古代白族地区佛教题材和本族历史、生活及故事传说等,如《朝珠花》、 《血汗衫》等。解放后创作了60多个新剧目,并与白族民间戏曲吹吹腔融合,形成唱、舞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白剧,大本曲为其主要唱腔。 白族民间曲艺。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地区。在白族民间歌曲的基础上,融合了汉族民间小调和花灯曲调形成。分南腔、北腔等流派。南腔委婉柔和,北腔刚毅粗犷,各有高、中、低三腔和基本唱腔9个,还有18个辅助唱腔 (北调13个) ,唱腔有独特的格律,通称“三花体” ,即“三七一五” 式,前三句七个字,后一句为五个字,四句为一段。唱词一般是白语夹汉语。传统剧目达百多个,大部分移植于汉族地方剧目,少数取自古代白族地区佛教题材和本民族历史、生活和故事传说等。通常一人演唱,一人用三弦伴奏,演唱者手拿纸扇或手绢,用惊堂木击桌。解放后创作了60多个新剧目,并由个人演唱发展成多人同台演唱,作为大本曲剧,以戏曲形式搬上舞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