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汶口文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汶口文化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1959年最先在山东宁堡头村发现。由于它的主要遗址在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及苏北一带。按其地层关系,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处于母系氏族公社,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就其中、晚期特点看:各墓之间随葬品多寡悬殊;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骨、角、牙所制的器物多而精致;灰陶较多,红陶次之,黑、白陶器各占一定比例。它是龙山文化的前身,大约起于公元前4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逐渐过渡为龙山文化。苏北青莲停岗文化亦应属于大汶口文化的范畴。 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县大汶口村,故名。出土有磨制精细的石器,骨饰,骨针等生产工具与装饰器;还有精美的彩陶、乌亮的黑陶、皎洁的白陶,以及红陶、灰陶器皿,种类丰富,包括背壶、高足杯、陶盒、陶壶、陶翳、三足陶鼎、陶豆陶尊等,其中彩陶器皿的花纹精细均匀,几何图案有波浪纹、三角纹、圈圈纹等,规整脱目;还出土透雕刻花的骨梳与象牙筒,表明当时手工具的发达与艺术水平的提高。这一文化是受到青莲岗文化影响发展而成;并成为龙山的文化的渊源,它距今约4000―5000年间,属于父系氏族公社初期阶段的文化,分布于苏北到山东宁阳、曲阜、腾县、安丘、营县一带。其中江苏邳县大墩子文化遗存中,出土有陶制房屋模型、夯土地面建筑的木质构房屋。基本上具备后代房屋的雏形,当时居民还有随葬牲畜的风气,意味着畜牧业地位的上升,同时还出现夫妻合葬墓与随葬品多寡不均的现象,表明原始公社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后,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原始公社制也趋向解体。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也有不少骨制和陶制工具。农业基本上已是铲耕镰收。日用陶器以灰陶居多。 中国新石器时代之文化。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因遗址位于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主要分布在山东,北及辽东半岛,南至苏北一带。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骨、角、牙、玉器等,制作精美。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次之,还有黑陶、白陶和彩陶。还发现有氏族公共葬地,晚期有男女合葬现象。早期大汶口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晚期则属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据炭14法测定,大汶口文化约开始于前4500年或稍晚,前2500年前后进入龙山文化。其地层关系和陶器特征,证明大汶口文化为该地区龙山文化之前身。 中国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1959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大汶口。主要分布于泰安周围,东达黄海之滨,北抵渤海南岸,西到鲁西平原,南及江苏淮北一带。年代距今约6300―4500年。 大汶口文化有发达的手工业,以致使其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并已有了专门的手工业者,制陶、制骨、制玉(石)是手工业中最突出的门类。陶类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多种,以红陶为多。有先绘后烧的彩陶,也有先烧后绘的彩绘陶,多三足器和圈足器,大袋足翳、背壶、高柄杯、镂空高圈足、兽形陶器等,都很富典型性,透雕十六齿象牙梳、花瓣纹象牙筒和镶嵌绿松石骨雕筒是制骨手工业的代表作,可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制骨技术的最高水平。 大汶口文化居民流行枕骨人工变形和拔牙习俗,有口含小球的异俗,并在死者手中放置獐牙或獐牙勾形器及随葬龟甲。在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可以看出明显的贫富分化和男尊女卑、殉葬风初起等情况,表明大汶口文化已到发达的父系氏族社会。 文化面貌和确切的地层关系反映出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传承关系,这一序列的确定为黄河下游古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清楚的线索。 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1959年发掘于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在山东全省和苏北地区,在皖北、豫东、豫北也有发现,目前发现的遗址已有四五百处。据经放射性碳素断代校正,年代约在公元前4100―公元前2500年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约当公元前4100―公元前3500年间,中期 约当公元前3500―公元前2800年间,晚期约当公元前2800―公元前2500年间。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陶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和黑陶,还有少量白陶。常见纹饰有镂孔、划纹、附加堆纹和篮纹,有彩陶和少量朱绘陶。三足器、圈足器发达,平底器、袋足器也常见。代表性器形有觚形器、釜形鼎、钵形鼎、罐形鼎、镂孔圈足豆、背壶、双鼻壶、宽肩壶、实足翳、袋足翳、高柄杯、大口尊等。社会经济以原始农业为主,主要是种粟。农具以石器为主。除早期有些磨制粗糙、保留打制痕迹的石铲、石斧外,大量使用精磨的穿孔斧、刀、铲、锛、凿等石器。晚期还有有肩石铲、有段石锛、石镐头和鹿角锄。猪、狗、牛、鸡等家畜家禽的饲养发达。双倒刺、三倒刺的骨、角、鱼镖、鱼钩,各式骨、角、牙镞,石、骨匕首,石、骨矛和相当多的网坠的存在,说明渔猎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制陶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早期陶器均手制,火候低,种类少,造型简单。中期开始使用轮制法制作一些小件器物,出现火候较高的灰白陶,器类增多。晚期已使用快轮,发现了坩子土,用以烧制质地坚硬、色泽明丽的白陶。这时烧制的薄胎黑陶高柄杯,已达到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中晚期出现的仿动物造型的陶制工艺美术品,反映出这时制陶工艺技术的纯熟和兴旺发达。制石、制玉业也比较发达。石器磨制精致,使用先进的管钻法穿孔。出现了精美的玉铲,并有更多的玉、石装饰品。制骨工艺十分出色。大汶口文化晚期,剔地透雕技术和镶嵌技术已趋向成熟。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透雕十六齿象牙梳,花瓣纹象牙筒和镶嵌绿松石骨雕筒等,代表着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骨工艺的最高水平。资料表明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一部分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大汶口文化的遗址发掘很少,对其聚落布局了解不多。当与黄河流域其它新石器文化相同,有居住区与墓地之分。对氏族公共墓地的发掘较多。发掘的墓葬约有2000座,多为土坑墓。墓地往往使用很久,墓葬层层叠压。早期墓未发现葬具,中、晚期有结构复杂、“井”字形和其它形式的木椁。葬式一般为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二次葬。早期有同性一次合葬和二次合葬墓,还有很少的成年男女合葬墓。中期发现有同墓穴上下数人叠压合葬墓,各有葬具和随葬品。中、晚期出现了明确的夫妻合葬。早期墓的随葬品数量、质量差别不大,至中、晚期,在墓的规模、葬具、随葬品方面,有了悬殊,显示出贫富差别。 关于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考古与史学工作者依据大汶口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状况和墓葬所反映的社会关系,提出过多种见解。一般认为早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中、晚期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也有人认为从大汶口文化早期开始,就是父系氏族社会。还有个别学者把大汶口文化视为初期奴隶社会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是由北辛文化发展而来,又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有较多的联系,与长江下游马家浜、崧泽文化有许多相似的因素。大汶口文化的资料丰富、系统,研究比较深入。但目前发掘多系墓地,居址资料甚少,使研究工作受到局限。至于大汶口文化的渊源、不同地方类型等课题的研究,都还刚刚开始。 八角星纹陶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