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沽口炮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沽口炮台分类:【传统文化】 位于市东南60公里的海河入海处。为“津门之屏”,海防要隘。自明代修建,清咸丰年间重修。有大炮台5座,以“威”、“镇”、“海”、“门”、“高”5字命名,其周围浚濠筑垣,设置木栅,每台放大炮3尊。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爱国士兵和义和团战士曾在此与侵略者浴血鏖战。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签订后,炮台始被拆毁。唯南岸“海”字中炮台,至今保存完好。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大沽口是北方海防要隘,自古为水道入京咽喉,称“津门之屏”。明代为抗倭寇,于此筑垒设防。清咸丰八年(1858),大沽口两岸筑有大炮台,南岸3座,北岸2座,分别命名为威、镇、海、门、高。炮台形制有圆形和方形,高15至20米不等,周筑堤墙。时当第二次鸦片战争,5月20日,英法军舰轰击大沽口,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咸丰九年6月25日,英法联军向大沽口炮台突然攻击,清军浴血抵抗,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苦战阵亡。英法联军于此役惨败,死伤四百余人,英舰队司令何伯受重伤,损失舰艇多艘。次年(1860)8月中旬,英法联军再度袭击大沽北岸炮台。守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然而清政府并无抗战决心,咸丰帝竟命前敌统帅僧格林沁亲王离营撤退,8月21日大沽失陷。光绪元年(1875),李鸿章在大沽等处增修炮台。光绪十年,大沽已有南岸炮台4座,周围小炮台40座,北岸大炮台2座、平炮台6座。公元1900年,天津义和团民与守台将士,在此奋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入侵。次年,腐败的清政府与英、美、俄、日、法、意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大沽炮台遂弃毁。现在南岸的“海”字方形炮台尚完整,并在其附近发现过大炮、炮弹等遗物。大沽口炮台,是近代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