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湖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湖文化

分类:【地域文化】

大湖文化是继牛稠子文化之后,流行于台湾西海岸的原始文化,又称“红砂―灰砂陶文化”,主要遗址有台南县官田乡国母山上层、乌山头,台南市安南区六甲顶,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上层,高雄市左营区桃子园上层和湖内乡大湖,屏东县恒春镇鹅銮鼻Ⅱ上层等遗址,以大湖遗址为代表。凤鼻头上层文化C

14

测定的年代为距今3310±80年―2240±100年,

约为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400年。

大湖文化的陶器,包括黑陶、灰陶和彩陶三类。作为过渡,凤鼻头上层贝丘较早时期,曾有夹砂硬质橙红色陶制作的杯、盆、碗、瓮等器形,表面磨光,纹饰以刻划纹或印篮纹为主。其后,逐渐被黑陶、灰陶所代替。泥质黑陶是大湖文化的主要遗物。胎薄、出土的器物有杯、豆、簋、圆底罐,有的残片可能是壶形器。均手制,有用慢轮修整的痕迹。胎薄,有的只有2―3毫米厚,表面打磨光亮。可与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相媲美。器表纹饰纤细,有的施于口沿,有的在颈部或腹部,有刻划的线条纹、网纹(原称“栉目纹”)、齿纹(原称三角纹)、人字纹(原称“雁行纹”)、波状纹、圆圈纹和太阳纹。

有的在口沿内外有1、+、×

等刻划符号。

此外,在大湖遗址,还有红褐陶与黑陶鼎足、黑陶鬲足,乌山头也有黑陶鼎足出土。

凤鼻头、桃仔园两遗址出土的彩陶,陶质为细红陶或夹砂陶,器形有杯、豆、簋、碗和圆底罐。用深棕、深红或黑色在口沿、颈部或腹部画上粗、细两种条纹,有的画着不甚规则的大小不等的圆点纹,有的还有两种以上的纹样组合在一起。主要图案有:网纹(原称“栉目纹”)、菱形纹、圆点纹、填充三角纹、平行短线组纹(二至五条不等,排列有横、竖、斜三式)、卷云纹、人字纹(原称“雁行纹”)。

黑彩主要施于碗口的外缘处(画一周黑道)。

日本考古工作者坪井清足1944年在凤鼻头发现了彩陶。他认为包括功能不同的两类陶器:其中一类,布满装饰,制作精致,器形多变;另一类装饰贫乏、甚至未加修整。红陶、黑陶及褐色陶群亦有装饰丰富精致的以及几乎无装饰的粗制品两种类型。

我们认为,那些几无装饰的粗制红、黑、褐色与彩陶,可能与这里的厚葬之风有关,是冥器而不是实用器。二至五条短线组成的纹饰,可能反映了凤鼻头遗址的主人有一定数的知识。

大湖文化的石器,与牛稠子文化各遗址出土的基本相似,都是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主要有锄、斧、锛、凿。石镰刃部有锯齿,柄部有穿孔。石镞,有的有穿孔,有的有铤。大湖遗址还出土有穿孔石斧,不过其孔只穿了一半,并未穿透,不知是什么原因停止下来。据鹿野忠雄报道,大湖文化诸遗址还有石针、有槽打棒和菜刀形打棒。

石刀几乎都带穿孔,有长方形和半月形的。

在凤鼻头遗址,有聚落,也有墓地,村落大小布局都和红陶时代的聚落相似。村北山坡贝丘就是墓地,没有墓穴痕迹,没有葬具。从人骨“头向南偏西,面向东侧横放”的情况看,

似为侧身直肢葬。在桃仔园遗址,还发现一颗“单独之人头骨(其颚骨已损失,似为猎首人头)”。

垦丁遗址还发现了石棺墓葬28座,占33座墓葬

的84.85%。

根据以上情况判断,大湖文化的主人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石刀、石镰的使用,说明他们可能以种植谷类农作物为主,兼营渔猎业。树皮布打棒是将植物纤维加工成编织物(如树皮布)不可缺少的工具,说明他们已懂得利用植物纤维制作布料、再加工成衣物的技术。

大湖文化的来源,主要是承接南部的牛稠子文化而来。与北部的圆山文化、澎湖的红陶文化也有联系与交流。在岛外,主要与大陆黑陶类型的龙山文化有亲缘关系。曾发掘过凤鼻头贝丘遗址的日本考古学家坪井清足认为,该遗址的黑陶及褐色陶文化,与大陆的关系更为密切,杭州湾地区的黑陶文化拟为中原与台湾之间文化交流的联系地。

金关丈夫、国分直一提出,石镰“同山东省龙山镇城子崖的贝制的镰,及河南洛阳古坟中出土的青铜镰很相似,以这点看,恐怕是大陆的贝制品、金属制品的仿制品吧”;“有孔石镞的出土事例只出现在中国华北、东北和日本各地的史前遗迹中,可见,台湾就是这种有孔石镞分布的南界了”;“有柄石镞的出土事例只出现在中国的华北、东北”及朝鲜与日本西部;有孔石斧见于大连和旅顺(今属大连市)。

张光直径称台湾中南部的红陶―黑陶类型的文化为“龙山形成期文化”是很有见地的。宋文薰说,后来考古资料的急剧增加,不但不可否认张光直1965年提出的这一看法,“而且更证实了凌纯声‘印度尼西安文化古代分布区域,北达长江,甚至于逾江而北’的假设”。

这里所说的“逾江而北”的考古文化,正是东夷诸族人创造的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这一系列文化的陶器,其陶色也是红陶类型逐渐向黑陶,以至灰色转变。辽东半岛也属于东夷文化区。我们在前边已经论述了圆山文化与大陆东夷文化的源流关系。而在大湖文化中,穿孔石斧只见于圆山文化。鹿野忠雄引用宫本延人的调查报告说,“砝码形石锤”(即亚腰形石网坠)的分布,“在台湾之南北两端互相重叠”,“而不见于邻近于台湾的诸地方”,

我们在关于圆山文化源流一节中,也指明了这种网坠在东夷文化中十分普遍。这也可证明,大湖文化也是东夷文化的一支。

关于大湖文化与现代台湾省土著民族的关系,台湾省地质学家林朝?列举四条理由,论证阿美族为垦丁与鹅銮鼻史前居民的后裔。理由是:第一,文化分布区大致一致(恒春半岛和海岸地区是阿美人的分布区之一――本文引者注);第二,垦丁史前人类为长头长身,据金关丈夫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其人骨特性与泰雅、阿美两族最为接近;第三,垦丁和鹅銮鼻长方形石棺与阿美族所曾经使用者属同一形式;第四、垦丁与鹅銮鼻的仰身直肢的葬式与南部阿美族相同。

李光周说:“曾经发掘垦丁遗址的宫本延人教授,和研究阿美族体质多年的余锦泉教授也都赞同阿美族为垦丁史前居民的子孙的看法。”

这里所说仰身直肢葬与前面提到的那具似为侧身直肢葬的人骨并不矛盾,因为在阿美人中,也有侧身直肢葬或侧身屈肢的葬俗。依阿美人的体质特征与越人、东夷人的特征相比,越人矮小,夷人高大。这又说明大湖文化的主人与东夷关系十分密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