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理文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理文化

分类:【传统文化】

后晋天福二年(937),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族,推翻杨氏大义宁国政权,自立为王,国号“大理”,都阳苴咩城(今云南大理)。段氏统治期间,实行了“减税粮、宽徭役”,“更易制度、损除苛令”等政策,大理国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较快的发展。北宋元丰三年(1080),权臣杨义贞杀十二世国主段廉义谋篡权,善阐(治今云南昆明)侯高智廉令其子高升泰起兵诛杀杨氏。绍圣元年(1094),高升泰自立为王,改国号“大中”。二年后高升泰去世,遗命还政段氏,段氏复国,史称“后理国”。后理国时期,段氏再传八世,而高氏家族世为相国,称“中国公”,掌国家实权。1253年大理国为忽必烈率元军所灭,国主段氏被任为云南世袭总管。大理国(937―1253)前、后期各150多年,共317年,大体与宋朝相始终。

大理国政区大致包括今云南省全境和四川省西南部分地区,及与之接壤的缅甸、老挝部分地区。前期设大理首府,会川、通海二都督,弄栋、银生、永昌、丽水、拓东、剑川六节度。二都督时也称节度,故共有八节度,便有“云南八国”之称。后期改设八府、四郡、四镇。其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南诏,国主称骠信,诸王称信笪,下设数位清平官,有坦绰、布燮、久赞、彦赞诸称,职如相国。清平官下设九爽,爽即省、部之意,亦为其长官的职称。

大理白族,男子椎髻,或戴蒲笠(竹编覆毡);女子不施脂粉,其发以青纱分编,绕头盘系,裹以攒顶中,戴耳环。衣绣锦或布,一般上身再披细毡衣。石钟山石窟雕像中王公贵族的服饰:其衣圆领宽袖,偏襟长袍,即称大袖袍;其冠高大华丽,即所谓头囊,头囊外形以官职分有等级。可见白族贵族服饰已略近汉制,其他平民仍保持着民族服饰的特点。城镇民居及宫、楼,也与汉族略同,并有许多飞檐,盖造考究。一些乡村喜垒石为屋,高丈余,多建于山坡阶梯的平台上,常常屋与屋连接,延绵很长距离,今云南境内犹可见此景观。饮食贵生,猪、牛、鸡、鱼皆生醯后和以蒜泥而食。喜欢吹芦笙和唱情歌,男女青年私耦情通,然后成婚。

大理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多水田,种稻谷,其麻、麦、粟、豆、蔬果都颇同中原。有谓“禾麻蔽野”,生产水平已接近四川地区,尤其水利灌溉很是普遍。元初郭松年到大理,见到云南(今云南祥云东南)青湖的灌溉网达于广大田野,赵川甸有神庄江贯于其中,溉田千顷。部分地区的畜牧业也较发展,尤其大理马是南方马匹的良种,每年都有数千匹转贩四川、广西,有时也进贡宋廷,为大理输向内地的重要物资之一。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说:“大理地广人庶,器械精良。”其手工业同样兴盛,南诏时从四川学得丝织文绣锦缎,大理时养蚕丝织已较普遍。吉贝棉布的纺织也很精好,“国王服白,王妻服朝霞”,即所谓白吉贝、朝霞吉贝。大理毡的特点是“其上有核桃纹,长大而轻软者为妙”。其毡衣的轻巧工细也闻名中原。冶炼工艺,如大理刀,有“吹毛透风”之功,为南方各族人民所珍爱,可见其冶铁水平。今存大理时期的大量铜佛像及铜镜等工艺品,显示其铸冶规模的发达和造型艺术的高超。用象皮、犀牛皮制作的甲胄、刀鞘、马鞭、鞍辔等皮革产品,不但形制精巧、质地坚实,而且图纹别致、色彩斑斓。各种彩漆器皿、细毡制品也颇有名。

大理对外贸易道路四通八达,西至天竺(今印度),东北至成都,东至戎州(治今四川宜宾东),东南至广西、交趾(今越南北部),南可直至海上。它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一些国家都有经济、文化往来。与中原贸易,以邕州(治今广西南宁)横山寨博易场最为繁荣。商人把大理手工业品及大理马、麝香、牛黄等特产输往内地,又从内地采购各种书籍、手工业品、香料、中药材等物资输入大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大理许多城镇也日益繁荣,其中善阐成为密切联系中原经济、文化的交通枢纽。

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汉族文化。这时期广泛使用的白文及许多历史、文学作品,便是最好的证明。画家张胜温的梵像画卷,更是大理艺术的瑰宝。昆明地藏寺经幢是大理石雕艺术的精品。大理的铜佛像,造型优美,酷似唐品。不同时期的石碑、摩崖、墓幢,各有其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当时的壁画、木刻艺术也为后人留下了甚高的鉴赏意境。

大理白族除崇尚本主庙神外,也崇奉佛教。大理统治者好佛,段思平岁岁建寺庙,所铸佛像有万尊之数,“沿山寺宇极多,不可殚记”。大理国主段氏中竟有八人避位为僧,史所罕见。民间俗无贫富,家有佛堂,旦夕击鼓致礼,老少手不释念珠,一岁之中,斋戒几半。一些士人把佛教教义与中原儒学互相融合,儒生崇奉佛法,佛门弟子或也诵读儒经,有所谓“释儒”之称。大理国选官置吏,皆出自释儒、师僧之辈,可见其宗教与政治关系的密切。

北宋初年,宋太宗就决定对大理采取和平共处的政策,太平兴国初,太宗册封其首领为“云南八国都王”,由于地里遥远,政权之间来往甚少。熙宁七年(1074),杨佐奉旨出使大理议买战马。九年,大理遣使入朝进贡通好。政和六年(1116)遣使来访,过湖南鼎州(治今湖南常德),专门访问学校,瞻拜孔子像,参观御书阁,谒见儒生,对中原文化很是仰慕。次年,又遣使进贡,徽宗赐国主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南宋绍兴二年(1132),在邕州专置市马场,与之交易,兴盛一时。如乾道九年(1173),大理人李观音得等23人,至邕州横山寨议市马,贸易完毕,购回大量汉文百家书籍,包括经、史、子、集、佛及类书、音韵字典、本草医书等,还有各类工艺品、药材诸物。元初,郭松年说:“其宫室楼观、语言书数,以至冠婚丧祭之礼,干戈战阵之法,虽不能尽善尽美,其规模服色、动作云为,略本于汉。自今观之,犹有故国之遗风焉。”反映出宋代汉文化对其社会各方面的深广影响。

大理国以白族为主体,还有人数众多、占地广阔的乌蛮(彝族为主),及零星少数民族,如金齿蛮(或称茫蛮)、么些蛮、野蛮(或称裸蛮)、蒲蛮(或称扑子蛮)、斡泥蛮等。各部族、部落更是为数众多,滇东地区就有37部。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状况颇不相同,其生活习尚、婚丧风俗也各异,有的地区还相当落后、野蛮,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与上述大理先进的主体文化互相犬牙交错,融汇于一,组成了大理国丰富多采的各文化层次。

系指云南大理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精神及物质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能够表现这些方式和习惯的历史遗存。大理位于云贵高原的西北角,横断山脉的怒山、云岭纵贯全境,金沙江逶迤东北,澜沧江、怒江奔腾西南,苍山、洱海装点其间,呈现出一派宏伟壮丽的高原景色。大理的历史是古老的。洱海一带遍布着新石器时代先民的遗址;战国时楚将庄芷在此建立滇国,楚文化与当地文化逐渐融合;西汉武帝时在这里设置郡县,中原文化渗入了苍山洱海;隋唐时期,乌蛮部落在洱海周围先后建立了六个王国(称“诏”),至公元八世纪,南诏王皮罗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定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南),建立起我国西南地区继吐蕃后又一个强大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并被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在南诏及此后以白蛮为主体的大长和、段氏大理统治期间,大理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并渗入了吐蕃文化。如今,这里是白族的主要居住区,其文化既带有明显的汉藏文化影响的痕迹,又有独自的个性和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民族艺术和集市是大理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从夏历四月廿三日开始,连续三天的“绕三灵”,是大理特有的游春活动;四月十五日前后,又有白族青年聚会蝴蝶泉,通过对歌表达相互爱慕之情的蝴蝶会;五月的“栽秧会”,是一种与劳动生产结合在一起的娱乐活动;六月廿五日的“火把节”是大理白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农事节日,人们以此来表达“照夕祈年,以占丰歉”心情;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的“三月街”既是延续了几百年之久的盛大交游节会,又是充满激情的民族狂欢节。大理文化的开朗、粗犷、明快的特征在这些活动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大理县太和村后的太和城遗址和南诏德化碑、苍山应乐峰下的祟圣寺大理三塔(又叫千寻塔)和蛇骨塔、大理旧城城南的名刹感通寺和三月街址旁的《(元)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剑川县城西南的石钟山石窟,以及嵯峨雄伟的苍山和明媚秀丽的洱海,则记载着大理文化形成的轨迹及各时代的特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