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祀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帝王最隆重的祭祀。又称大祭。大祀包括祭祀天地、宗庙等。次于大祀的祭祀称为次祀或中祀,包括祭日月星辰、社稷、五岳等。小于中祀的祭祀称为小祀、小祭或群祀,包括祭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山林川泽、四方百物。大、中、小祀的礼仪各不相同。《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祀用玉帛、牲?,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郑玄注:“郑司农曰:‘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以下。玄谓大祀又有宗庙,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小祀又有司中、风师、山川、百物。”历代大祀、中祀、小祀的对象略有不同,其礼亦不一。如《隋书?礼仪志一》所记隋代大、中、小祀之别:“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祗、神州社稷、宗庙等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及诸星、诸山川等为小祀。”《新唐书?礼乐志一》记载唐代之制为:“大祀:天、地、宗庙及追尊之帝、后。中祀:社稷、日月星辰、岳镇海渎、帝社、先蚕、七祀、文宣、武成王及古帝王、赠太子。小祀:司中司命、司人司禄、风伯雨师、灵星、山林川泽、司寒、马祖……。”而唐玄宗时将祭日月等礼由中祀升为大祀,将祭风伯雨师等礼由小祀升为中祀。《清史稿?礼志一》记清代之制:“圜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祀。天神、地祗、大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祀。先医等庙,贤良、昭忠等祠,为群祀。”而乾隆时改常雩(祈雨)为大祀,光绪末改祀先师孔子为大祀。 中国古代王朝最隆重的祭典。通常用于祭祀天地。秦汉以前亦称 “大祭”,上古时期用于四时之祭、合祭及大丧等祭礼。《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藏之。” 即举行大祭仪式时须展出镇国宝器。《周礼?天官?酒正》 又说: “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壹贰,皆有酌数。” 《注》 曰: “大祭,天地; 中祭,宗庙; 小祭,五祀。” 隋唐以后,封建王朝将祭祀活动分为三等,即大祀、中祀、群祀。大祀包括祭祀天地、上帝、太庙、社稷等典礼。中祀包括祭祀日、月、先农、先蚕、前代帝王、太岁等典礼。群祀包括祭群庙,群祠等典礼。 吉礼中最隆重的神碉祭祀。宋代的神碉祭祀,分为大祀、中祀、小祀三等。神宗以前的大祀有祈谷、雩祀、明堂、昊天上帝、皇地碉、太庙、后庙、感生帝、五方帝、高睹、朝日、社稷、九宫贵神、神州地碉、夕月、蜡、太一宫。神宗时对一些大祀的时间、次数有更动。徽宗时又增荧惑、阳德观、帝鼐、坊州朝献圣祖、应天府祀大火为大祀。大祀礼数最重,中、小祀递为等差。如:大祀散斋四日,致斋三日;中祀散斋三日,致斋二日;小祀散斋二日,致斋一日。在牲牢、祭器、陈设、行事官、用乐等方面,大、中、小祀也有差别。祭祀须极尽虔敬,宋法对此也有严格规定。如大祀散斋不宿正寝者,一宿笞五十;致斋不宿本司者,一宿杖九十。中、小祀递减二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