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篆分类:【传统文化】 文字学、书法名词。上古汉字形体结构和书体之一。最早见于《吕氏春秋》,称“苍颉造大篆”。正式定名于秦代文字改革完成之后,现知始载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自此至今,一直沿用。共有两种涵义: (1)秦书八体之一。与“小篆”相对,指秦国统一天下之后、改革文字、创制小篆之前所用的文字和书体,即“籀文”(或称“籀书”)。据《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叙》等的记载,大篆系西周宣王时太史籀作教授学童的字书《史籀篇》后所创,也因此而称为“籀文”或“籀书”,与孔壁古文不同。现在一般认为,大篆约是西周中晚期以后产生的文字和书体。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文化落后的秦国在据有了西周京畿故地的同时,也继承了西周中晚期后所用的这种文字和书体,故主要通行于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其他各国主要用的是古文;也有人认为大篆系春秋战国时秦国人所造。至于史籀,有的认为确是人名,有的认为不是人名,未能统一。大篆的特点是,图画色彩仍然较浓,但结构和书法已经固定,字形繁复,朴茂劲雅。作为在周秦间长期通用的文字和秦代改革文字、创制小篆的前身,大篆对研究汉字发展的历史有着重要的认识作用和价值。大篆在小篆产生以后,不再成为通用文字,但并未废止,秦书八体将之列为其一,即可说明。历代所传最早的大篆形体,为《说文解字》中所附籀文,共223字。后来至今出土的大量文物上的文字,能说明大篆特色的凡有石鼓文、诅楚文和虢季子白盘、秦公槟、秦公簋、秦公钟的铭文及商鞅量、杜虎符、新嘀虎符的铭文等。(2)指小篆以前各种结构和书法的汉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及六国文字等。这是现代人们赋予大篆的一项广义涵义。不过,现在的人们说起大篆,一般仍然是就前者而言的。 秦统一文字前的文字统称,泛指甲骨文、金文(钟鼎文)、籀文,以及春秋战国时代六国通用文字,狭义的解释是说专指籀文。今存之石鼓文为其典型作品。籀文,许慎《说文解字?序》认为是用宣王太史籀所著的大篆。近人王国维则认为“籀”非人名,而是讽读的意思,因之,《史籀篇》是周朝史官教授童子的字书,是当时?定文字的著作。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本名为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字,收两类异体字――古文和籀文。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文字,学者将省改前的文字称为大篆,省改后的称为小篆。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籀文出于《史籀篇》。西周晚期,约周宣王时出现了一种新风气,字体方正微长,行款整齐,笔划匀称,偏旁、结构有定,和籀文十分相似,可认为是同一书体,秦继承了这种书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