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金得胜陀颂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金得胜陀颂碑

分类:【传统文化】

在吉林扶余县石碑崴子屯东1.5公里的岗阜上。此为金太祖阿骨打大败辽军之地,故名得胜陀。碑在陀中,高3.20米,由碑额、碑身、龟趺组成。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女真字。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七月立。党怀英篆额,赵可撰文,孙侯书。清道光时《吉林外记》首录此碑,后《吉林通志》、《满洲金石志》均有著录,为研究金辽争雄经过及女真文字的重要资料。

位于扶余市徐家店乡石碑崴子屯东1.5公里一土陀上。北临松花江,东依拉林河。碑高3.2米,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建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史载,辽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会各路精兵2500余人,在此誓师伐辽,言:“若大事克成,复会于此,当酹而名之。”后果获全胜,遂命此地为“得胜陀”。70年后,金世宗完颜雍亲临此地立碑刻石以纪事。碑首四龙盘绕,刻有“大金得胜陀颂”六个篆书大字,为金代文人党怀英手笔。碑身正面刻汉字碑文800余字,记述阿骨打誓师伐辽经过,颂扬“大金”千秋帝业。背面为女真文,与正面汉文对译,约1500字。此碑在保留至今的女真文石刻中,文字最多、年代最久,且汉字、女真文对照之唯一碑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金代女真文纪功石刻。位于石碑崴子屯东一椭圆形台地上。台地东临拉林河(金称涞流水),北倚松花江,周围本为一望无垠草原。公元1114年(宋政和四年,辽天庆四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渡涞流水,聚集女真诸路兵马于此誓师伐辽,曰:“若大事克成,复会于此,当酹而名之。”次年大败辽军,建立金国,遂名此地曰“得胜陀”。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金世宗自燕京北巡上京归途中,于此立碑纪事,追怀太祖创业功绩。碑青灰色,通高3.2米,由碑额、碑身、龟趺组成。翰林学士党怀英篆额,翰林修撰赵可撰文,咸平府清安县令孙俣书丹。正面为汉字碑文,30行,815字;背面为对译的女真大字碑文,33行,1500余字。得胜陀颂碑是世存女真文碑刻中字数最多、内容最为重要者,是研究金辽战争及女真文字的重要实物资料。此碑于清初发现,时已折断。1961年维修,建砖瓦碑亭,1984年又建钢筋水泥保护亭。

金代石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为纪念女真阿骨打破辽建国所立。碑址位于当年起兵誓师处,即吉林扶馀县拉林河与松花江合流处附近的石碑崴子。碑高八点五尺,宽三点一尺。碑阳用汉文刻写, 碑阴为女真文对译。额书“大金得胜陀颂”六字,下书碑文。有序文、献文两部分,序文为自辽天庆四年(1114)誓师起兵至建碑全过程的记载, 献文为颂扬阿骨打功德的溢美之词。为现存女真碑刻中字数最多者, 是研究早期金史、女真文字的珍贵资料。

金太祖在宁江州破辽战役的纪功碑。位于吉林扶余县徐家店石碑崴子村东2公里椭圆形台地上。“得胜陀”系金代地名,女真语称“忽土皑葛蛮”,汉语“得胜”之意。指金太祖在此誓师伐辽首战告捷,由地名转为碑名。碑刻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 (1185) 七月,由赵可撰文、孙俣书丹、党怀英篆额。碑为青灰色石灰岩质,通高3.20米,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额长方形,高0.79、宽1米、厚0.38米,顶及两侧雕有四条对称的盘龙。圭形额框间篆书“大金得胜陀颂”二行六字;背面碑额镌刻对译的女真大字,三行十二字。碑身周饰蔓草纹,高1.77、宽0.85、厚0.31米。正面碑文计30行,最长一行79字,共815字。前部分追述金太祖在立碑处集聚兵马,傅挺誓师,得胜建立金国的经过; 后部分则介绍建碑的原委。背面为女真字碑,与正面对译。碑身下为龟趺碑座,长1.60、宽0.97米、高0.72米。此碑是中国历代著名碑刻之一,为国内现存字数最多的女真文碑,且与汉文直接对照,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