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风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风歌分类:【传统文化】 汉高祖刘邦用楚声创作的歌曲。《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讨伐英布回师时,途经故乡沛地,“悉召父老子弟纵酒……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两汉帝国都起于楚地,《汉书?乐志》:“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由于统治者的提倡,楚声不但是汉代宫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也十分流行。当时,曾组织120人的合唱队演唱此曲,唱后高祖接着起舞,这段歌舞抒发了他当时取得天下后踌躇满志的心情。以歌舞自娱,是汉魏时人的普遍习俗,遇有集庆、宴享的场合,人们多“以舞相属”。因此,人人能歌善舞,而汉高祖刘邦则是这种歌舞的高手。 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作。刘邦称帝后第七年(前195)、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亲自率军征讨; 英布败逃,刘邦令部将乘胜追击,自己则班师回长安。归途中,刘邦到了故乡沛县,在沛宫里摆下筵席招待乡老,《大风歌》就是在这衣锦还乡的筵席上所唱的诗歌。诗仅三句二十三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十兮守四方。”这是一首楚辞体诗,在这首诗里,刘邦抒发了他眷恋乡土的“游子悲故乡”之情,也反映了他建功立业时的满意心情,更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封建政治家对社稷帝业的忧虑之情 诗中出现的事物,如大风、飞云、海内、猛将、四方等都是巨大的形象,并且这些形象大都给人以飞舞飘扬的动感,因而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所处的风云变幻的时代。全诗气势宏伟,格调遒劲,表现了一位新兴封建统治者的壮烈豪情。正因为如此,后代人对《大风歌》评价甚高,宋代朱熹认为“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楚辞集注》卷一)。《大风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历代一些封建帝王,在建功立业、荣归故里、宴请亲朋之际,常常赋诗高歌,也往往用《大风歌》的形象来比附他们壮烈豪迈的胸怀、讴歌他们的丰功伟绩,如北周昭帝宇文毓的《过故宫》、唐太宗李世民的《幸武功庆善宫》等等,就是此类作品 西汉歌曲。汉高祖刘邦作。据《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记载,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十月,刘邦亲自率兵征讨反叛的淮南王黥布后,返归故乡沛(今江苏沛县东)地,在沛公召集故人父老子弟一起饮酒,并令乡中少年120人组队歌唱。席间,酒酣耳热,刘邦思念自己一生征战,远离故土,今日功业已成,荣耀还乡,却期望着能有将士为自己巩固基业,雄霸四方,于是感慨万端,亲自击筑,高声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令乡中少年都跟着他学会此歌,刘邦则在乡中少年们的伴唱下慷慨起舞,挥泪不已。这首歌虽然曲调无传,但其词气势宏大,情怀悲壮,格调高古,两千多年来一直传诵不已。唐诗人林宽《歌风台》七绝有云:“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刘邦虽不以诗闻名,但此歌自出胸臆,质朴慷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汉惠帝五年(前190),惠帝刘盈因思高祖刘邦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便将沛宫列为高祖的宗庙来祭祀,并令原高祖教过歌唱的120名乡中少年组成乐队,在此传唱《大风歌》和其它乐曲,如有缺额立即补齐,这样才使《大风歌》传诸后世,史所称道。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① ,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② ,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③ ! [ 注释 ] ①“大风”比喻刘邦,“云”喻群雄,“兮”古汉语助词,犹如今口语中的“啊”。全句意思是刘邦起义驱散群雄,平息了乱局。 ②“威”指高祖的权威、威望。海内: 指天下、中国。故乡: 指高祖的故乡沛县。 ③安: 表示愿望,如何能。 [ 内容提要 ] 这是一首楚辞体的诗歌。这首诗歌是刘邦在平定黥布叛乱后,于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设宴,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动沛中儿童百余人。席间,高祖亲自击筑(琴的一种),并唱此歌,自己则随歌起舞。这首诗表现了刘邦得天下,归故里宴请时的沾沾自喜之情。 [ 作者介绍 ]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生于沛之丰邑,少年时过着无赖生活的游手好闲之辈,后任泗水亭长。秦末、乘陈胜、吴广之乱起兵,时年48岁,后与楚之名将项梁军联合攻秦,率先攻进关中。秦亡后,又与项梁之侄项羽展开激战,著名的“鸿门宴”就是他与项羽的一次较量,后因部下机智之助,终击败项羽得天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