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说文解字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97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文字学书。东汉许慎著。汉永元十二年(100)成书。15卷。收秦汉通行的小篆9353字,重文(秦时籀文或六国古文异体字)1163个,按字形和偏旁构造分部排列,共建540部,各部以所共从之偏旁为部首。释字先讲字义 (本义),再用 “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表明形、义、音的关系。如:“气,云气也,象形”,“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炳,明也,从火丙声。”(形声)“鸣,鸟声也,从鸟从口。”(会意)不少字在解形后或注明读若,或援引例证,或描写、叙述相关事物。如有古文、籀文异体,则在最后列出。全书体例严整,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文字结构理论,释字抓住本义。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与考求字源的文字学宝典。保存了大量古字古义及完整的小篆资料,是研究古代典籍必备的工具书和辨识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该书的部首统字法,一直为后世所沿用。今存宋初徐铉等校定本,字下的反切为徐铉等所加。历代研究《说文》的著作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及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四家。

《说文解字》shuowenjiezi

我国第一部通过字形分析,探求字的本义的字书。东汉许慎编著。《说文解字》的编撰从汉和帝永元十二(100)年开始,到汉安帝建光元(121)年完成,历时22年。是作者呕心沥血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对文字学的贡献巨大,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是研究汉语发展史、汉语词汇学和文字学的一部必备的工具书。
《说文解字》14篇,加上卷末叙目1篇,共为15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徐铉的校定本,每卷又分上下,共三十卷。全书共收单字9353个,重文(重出的异体字)1163个,共收字1万多个。本书根据文字形体和偏旁构造分成540部,首创以部首排检法的字典体系,将所收单字据形系联,使它们各得其所,便于读者查检。这一体系影响很大,其后的许多字典、词典都沿用它,一直到今天。全书以收录秦汉通行的篆书(小篆)为主,每字先列篆文,再释义,后标音。它从分析汉字的结构形态出发,根据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即“六书”说来解释字的本义,以汉字的形、音、义三者互相沟通的方法来研究古代的语言文字,提出文字可以分析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汉字的形体和古汉语的面貌,使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产生及以后发展变化的情况,可以说是我国文字学的一部杰出的著作。今天我们要查考一个字的本来意义,或者认识秦汉的篆书、辨别金文和甲骨文字,《说文解字》就能提供许多帮助,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书中还有许多关于社会制度、土地制度、工农业生产知识、科学技术等的重要史料,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制度和生产发展情况的珍贵资料,有待于我们去发掘。
例如《说文解字》解释宰相的“宰”字:“宰,辠(古“罪”字)人在屋下执事者。从宀从辛。辛,辠也。”对《说文解字》关于宰字解释,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是穿凿附会。其实《说文》对“宰”字的解释是正确的,正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宰的本义是罪人,也就是奴隶主家执事的奴隶,当时的“民”就是在田野中生产劳动的奴隶。《礼记·曲礼篇》:“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询问奴隶主的财产,就问他家中有多少奴隶?田地上有多少生产的奴隶?《韩非子·说难篇》:“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此二人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役身以进,如此其污也。”这里的“为宰”释为“役身”,说成是“污”,“宰”是奴隶执贱职的意义更加明显了。所以郭沫若说:“社会制度不同,词的含意甚至会起对流。例如‘百姓’在早是专称贵族的,后来也用于一般民众了;臣、宰、仆本是奴隶,后来却成为官僚的专称了。”就象此类有关汉字本义的问题,都能从《说文解字》中找到答案。
因为编者受到时代、阶级和材料的局限,书中的解说难免有错误,并宣扬儒家观点,还带有迷信成分。清代把研究《说文解字》作为专门学问,段玉裁、桂馥、严可均以及近代章太炎等人都有重要补正。而今天相继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尤其动摇了《说文解字》对某些字义的解释。尽管如此,但它仍然是我们研究古文字和古汉语的基础。
现在通行的《说文解字》是中华书局1963年的影印本。这个本子在每个篆字(字头)上方增加了宋体楷书,卷末还附有“检字表”,使用起来很方便。

说文解字

文字学著作。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许慎(58?—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曾任郡功曹,后被举为孝廉,又为太尉南阁祭酒,故世称“许祭酒”。安帝永初四年(110)与刘珍、马融等于东观校书。《后汉书》有传。另撰有《五经异义》和《淮南子注》,今佚。
许慎作《说文解字》,创稿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至安帝建光元年(121)九月病中,始遣其子许冲进上。《说文解字》是汉语史上最早且最具权威的汉字字典,对汉语古文字的研究和汉字的发展以及汉字学理论建设、文字工具书的编纂,都具有重大贡献。此书是在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术对立中直接产生的。西汉时,《诗》、《书》、《易》、《礼》、《春秋》等五经立于学宫的都是用隶书写就的“今文经”,今文经学家根据隶书形体来解释汉字,往往望文生义,曲解无稽,而以用篆书写就的“古文经”为依据的古文经学家,长期处于被排挤的地位。于是许慎著《说文解字》,根据前代古文对汉字进行形体结构的分析解说,揭示了汉字形与音、义的正确关系,从而使今文经学家对汉字析解的谬说不攻自破。在此书的“叙”中,他曾陈述撰写此书的宗旨:“诸生竞说字解经,諠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
此书体例严整,编排井然。一、根据字的偏旁异同而分部,以偏旁为部首,共分五百四十部,始于“一”,终于“亥”,本于五行家的万物始于一,终于亥的思想。二、部与部之间的排列顺序,将部首字的笔划或形体结构相近相似的排在一起,将有同类字义的部首排在一起。三、一部之内文字的排列:褒义词在前,贬义词在后;专用名词在前,普通名词在后;表示重要或宏大事物的词在前,表示细小事物的词在后;意义相近的字归于一处,类别之间有明显的划分。如“女”部字,属于姓氏的从“女”字排在一起,如“姜”、“姬”、“姞”、“嬴”、“姚”、“妫”等;属于称谓的从“女”字排在一起,如“妹”、“娣”、“媦”、“嫂”、“姪”、“姨”等;描写面貌体态的字放在一处,先列褒义词,如“姝”、“好”、“姣”等,后列贬义词,如“委”、“婐”、“姑”等。这种按汉字偏旁分部的编排方法成为后代字书编纂的重要模式。古代的重要字书如《字林》、《玉篇》、《类篇》、《字汇》、《康熙字典》,直至现代编纂的《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虽然部首多寡和所取偏旁有所不同,但都与《说文解字》的部首编排方法一脉相承。
此书对每个字的解说有固定的格式顺序。每一篆文下,先解义,后解形,最后解声。如该字还有籀文、古文、异体等,则再排列于下,名为“重文”。全书共收篆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古书中所使用的文字大体具备。
许慎是根据相传的“六书说”来分析字形、字义的。如:“女,妇人也,象形”;“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象形”。“象形”、“指事”都是以字形见义。“会意”和“形声”是由一字的几部分形成一定的关系以见义。如:“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韩非曰:背厶为公”;“吠,犬鸣也,从犬口”;“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口,一曰从兑省。《易》曰,兑为口、为巫”。凡“从某从某”或“从某某”者都是会意字。形声字则更多,如:“训,说教也,从言川声”;“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从皿成声”;“柴,小木散材,从木此声”。又有“会意兼声”字,如:“胖,半体肉也,一曰广肉,从半从肉,半亦声”;“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
《说文解字》以汉字隶变前的篆书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从接近古文字的篆书字形入手,并以古训为依据以解释字义,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这对后代的汉字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它所反映的汉字的本质特征,汉字的表义方式和汉字形音义关系的构建原则成为后人解释、分析汉字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由于汉字的形音义本身也通过此书保存下来,使此书成为研究、破解古文字、古语音、古文献的重要桥梁。所以清代黄承吉说:“不有《说文》,势必至今日举一字而不知其为何声,不知其为何义,甚至不知其属何偏旁。”可见此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
唐代的李阳冰曾刊定《说文解字》,对篆书笔法有所修正,但往往参以己说,多有臆解。南唐徐铉、徐锴兄弟对此书作过深入的研究,徐锴著有《说文解字系传》,是对《说文解字》最早的系统注解。徐铉入宋后,奉诏校定《说文解字》,将原书的十五卷各分上、下,传本中后人所加的音读互有异同,徐铉改用唐代孙愐的《唐韵》中的反切,古籍经传中的通用字不见于此书的也作为“新附字”而增入。这个本子通称为“大徐本”,是目前《说文解字》的通行本。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人很多,成绩最大的要数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四人,他们的著作各有特点,对《说文解字》本身和语言文字历史发展的研究都有重大贡献。近代丁福保编有《说文解字诂林》,汇集后人对《说文解字》的研究著述,资料丰富,便于检索参考。
《说文解字》(即“大徐本”)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清代复刻本中,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原刻本讹字较少,同治间陈昌治复刻孙本,改为一篆一行,眉目清楚,便于检索。中华书局据此本影印并附笔划索引。

《说文解字》Shuowen jiezi

书名。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十五卷。正文十四卷,叙目一卷。今通行宋初徐铉校定本(俗称大徐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全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 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共计收字一万零五百一十六个。这些字按形体及偏旁构造、分隶五百四十部,首创部首编排法。本书各部先列部首字,次列从属于这一部首的其他字。字体以小篆为主,篆文之下的说解,大抵先释本义,再依据“六书”理论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再注读音。如果该字有与小篆形体不同的古文籀文等异体,就列为重文。由于当时没有反切法,其注音都是“从某、某声”、“读若某”或“读与某同”。通行本的反切为徐铉所加。该书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一部具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汉语言文字的著作。作者搜集、研究了古文、籀文、小篆的形体结构,发明“六书”义例,就文字形体推求本义,上溯造字根源,下辨字体变迁,实为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津梁。该书又总结汉代语言学家们的成果,形成有体系的字义说解,还由字形分析出发,建立了一套形声系统,依据声义相依原则说解字义,实为后人研究汉语言文字不可或缺的工具书。该书创立的部首编排对后代字典编纂影响巨大。缺点是一些释义笼统、粗疏,有些本义解释有误,还有以封建说教代替释义现象。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原书讹误,阐明原书体例,注重因声求义,为研究《说文》必读的参考书。又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1963年中华书局影印本,附检字表,便于查阅。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正文14卷,又叙目1卷。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共30卷。全书收字9353字,又重文1163。全部字头按部首排列,以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成540部。字头用篆体,另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列为重文。字下的解释,一般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此书为我国第一部字典,首创部首编排法,对后世影响十分巨大,研究、征引、阐发之作不断出现,形成“许学”和“说文学”。今存以毛氏汲古阁本为最早,有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通行。

说文解字

文字学书。东汉许慎撰。共十五卷,正文十四卷,叙录一卷。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收小篆9353个,列重文1163个,根据字的形体结构及偏旁分为540部首,据形系联,按部首编排,分析字形结构,说明字的本义,并用读若和形声声符来说明字音。为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文字进行系统研究的字书。首创部首编排法,奠定了后代字词典的规范,确立了六书原则,建立了文字学体系,汇总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古词、古义、古音。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重要地位。

说文解字

一部分析小篆的形体特点及字音字义的工具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原书东汉许慎所著,公元121年问世。正文14卷,叙目1卷,共15卷。全书共收篆文单字9353个,这些单字另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字,则列为“重文”,计1163个。全书的解说文字达13.3441万字。本书按文字体形和偏旁结构,分列540个部首。首创部首编排法;用六书的理论解释文字,确立了六书的体系;保存了篆文的写法系统,保存了汉以前的古训古音,为古文字学、汉语词源学和古音学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对每一单字的解释,一般都有3部分内容:
❶解释字义。
❷分析形体构造。
❸注明读音。该书原本早已失传。至南唐时,徐楷整理注释《说文解字》,成《说文系传》,世称“小徐本”。北宋初,徐楷之兄徐铉亦整理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今通行的《说文解字》,一般均为大徐本系统的。大徐本《说文》增加了400多个“新附字”;对许慎的某些解说作了简单的注释;还给《说文》中的每个字都增加了反切注音等。这些都是大徐本增加的内容,并非《说文》原本所有。另外,大徐本还将原本每卷析为上下两卷,故今天通行的《说文解字》,全书共30卷。中华书局于1963年曾据《大徐本》影印,书后附有楷书字体笔画顺序排列的《检字表》,便于查考。《说文解字》注本很多,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较为著名。《说文解字》的主要功用为:
❶可查考一个字较原始、较基本的意义。
❷可查考古人依据“六书”理论对汉字形体构造的解说,有助于科学地分析汉字的结构。
❸可考察汉字形体发展变化的历史源流。《说文解字》在内容方面的主要成就为:
❶奠定了文字形体结构理论——六书说。
❷创建了文字部首编排方法及部首的排列。
❸创立了形音义并重的文字研究方法与字书编纂原则和编排体例。

说文解字

书名。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成书于永元十二年(100)。本文十四卷,又叙目一卷。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文字学书。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又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五百四十部,首创部首编排法。字体以小篆为主,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则列为重文。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唐代科举考试中的明书科即以《说文》为考试内容之一。

说文解字

三十卷。东汉许慎(生卒年不详)撰,宋徐铉(917—992)校订。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大抵生于光武帝建武(25—55)中期,卒于安帝延光(122—125)末年。为人纯朴笃厚,从小博通经籍,师事贾逵,深受马融推敬,时人称赞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曾任郡功曹,举孝廉,为太尉南阁祭酒,再迁除洨长(洨县县长)。初平四年(110)与刘珍、马融等校书东观(皇家图书馆),先后撰写了《五经异义》、《孝经古文说》、《淮南子注》和这部堪称经典的《说文解字》。当时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斗争相当激烈,居于正统地位的今文经学极力非毁古文,妄称秦汉以来通行的隶书是古帝先王之书,父子相传,不得改易;随意说字解经,说什么“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极力附会谶纬谬说。许慎为了争取古文经学的合法地位,弘扬五经之道,便根据古文首创分析文字结构的方法和理论,撰写了这部足以推倒今文经学“巧说邪辞”的体大思精之作。初稿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反复订补二十余年,至安帝建光元年(121)才在病中定稿,派儿子许冲上奏朝廷。许慎自叙说:“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可知他所收释的文字包括篆文(小篆)、古文(壁中书)、籀文(大篆),均是隶变以前的古代文字。他认为隶变以前汉字的结构和性质都有变化:“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这就是说:原始汉字叫做“文”,其特点是整体象形表意,不带标音成分;孳乳汉字叫做“字”,其特点是部分象形表意,带有标音成分。二者兼而释之,所以称为《说文解字》。后代简称为《说文》。据许慎自己统计,全书收释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加上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总共一万零五百一十六字。其中“依类相形”的“文”不足20%,“形声相益”的“字”占80%以上。编排体例严整,多所创获发明。许慎通过对篆文字形结构的细致分析,把可以作为偏旁的五百四十字立为部首,以统含有同一偏旁的各字,从而其余八千八百一十三字各有所归,若网在纲。五百四十部首始于“一”终于“亥”,中间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关的部首依类相从地加以编次。每部之内的文字,大抵本着三条原则:1.意义好的善的在前,意义不好的恶的在后;2.专有名词在前,普通的词在后;3.意义相近的字集中到一起排次。每字的说解都是兼说形音义:首先解释字义,其次分析字形,末后说明字音。有时在说解中还征引经传、群书、方言和通人之说作为佐证,还附以古文籀文(即篆文的异体字)和“一曰”(对字义的另一种解释)作为参考。字形分析是重点,其原则是“据形以说音义”(段玉裁语)。字形分析旨在辨明“四体”,其条例是:凡言“象形”、“象某某之形”、“象某某”的则为象形字,凡言“指事”、“从某一(指事符号)象某某”的则为指事字,凡言“从某从某”、“从某某”的则为会意字,凡言“从某某声”、“从某省某声”、“从某某省声”的则为形声字(包括省形字、省声字);凡言“从某从某某亦声”的则为会意兼形声字。许慎所做的这些分析,往上有助于识读金文和甲骨文,往下有助于考察隶变的轨迹。清人黄承吉说:“不有《说文》,势必至今日举一字而不知其为何声,不知其为何义,甚至不知其属何偏旁。”(《梦陔堂文集》卷二《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对于字音的说明,除揭示形声字的声符(某声、亦声、省声)外,主要是采用“读若”法以求注音的准确性。这对古音学研究“同谐声必同部”理论的建立,是有启发意义的。在字义解释方面,专注于本义的探求,以形训为主,以音训为辅,以义训使之精确化,从而集周秦西汉训诂学之大成,为古汉语词汇研究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许书所做的巨大贡献,一是总结阐发了“六书”理论,并率先科学地用于汉字系统的分析;二是首创部首分类体制,为后世字典辞书的编纂树立了楷模。即使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考察,《说文》也是出现最早的、科学性很强的、具有独创的民族风格的语文工具书。然而《说文》的价值是远远超越于语文学的,因为它的内容是:“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许冲《上<说文解字>表》)可见《说文》还有百科全书的性质,它所保存的大量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时代的局限,《说文》也有一些缺点,主要是:1.字形分析与字义说解有错误,不免牵强附会,甚至受了五行谶纬之说的影响;2.编排体制尚嫌紊乱,五百四十部的划分不尽合理,有些字归部欠妥;3.“六书”理论的阐述语焉不详,失之含混,如“转注”的界说引起了无尽无休的争论。许书至唐代传习不废,代宗大历年间(766—789)李阳冰规摹小篆刊定之,把原来的十五卷(或称“篇”)改为三十卷。是本盛行于晚唐,亡佚于五代之末。据以传《说文》者只有徐铉徐锴兄弟二人。先是南唐时徐锴撰《说文解字系传》,世称“小徐本”,这是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研究许书的著作(详见该条)。而后至宋初太宗雍熙三年(986)徐铉与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奉诏校正许书,重加刊定,世称“大徐本”。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卒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初仕南唐,后归宋,官至散骑常侍。大徐本驳正了李阳冰刊本的谬误,基本上保持了许书的原貌,亦略有增改:1.别加标目于卷首;2.每字之下据孙愐《唐韵》加注反切;3.略加补释,间引李阳冰、徐锴之说;4.增益许慎未收的经典用字,列于每部之末,称为“新附字”。现在流传的“大徐本”以汲古阁本为最早,是明末毛晋据宋刻本翻刻的,存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清嘉庆十四年(1809)孙星衍又据宋本重刻,即平津馆本。同治十二年(1873)陈昌治又据孙本重刻,即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的底本。另外,《说文》尚存唐写本木部残卷一卷和口部残简十二字,原件均藏于日本。关于《说文》的研究,自大小徐以至明季,虽说不曾中断,但值得特别称道的成果不多。至清汉学大兴,学者纷纷致力于《说文》研究,或校勘考证之,或置疑匡正之,或注释阐发之,或缘他人著作补充订正之。仅据近人丁福保汇编的《说文解字诂林·引用诸书姓氏录》统计,清代治《说文》者竟有203人之多。其中成就卓著的号为“说文四大家”,即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王筠,撰《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撰《说文通训定声》。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中华书局1981年6月出版。书成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分14篇,又叙目一篇。收字9353个(含异体字和汉前古字1163个),按文字形体和偏旁结构分列540部。每字以小篆为字头,古文、文等异体列为重文,字下大抵选释字义,再分析字形结构,指明其造字类型,后用读若法注音。新印本系以清陈昌治改刻孙星衍校刊本为底本缩印,于篆字字头上端加楷体,书末附“新编检字表”。

说文解字

文字学书,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成书于永元十二年。原14卷叙目1卷,宋徐铉校定时每卷各分上下成30卷。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收字9353个,每字先释字义,再释形体构造及读音,字义解释均以六书为本,历来为治小学者所宗。该书不仅为研究汉代文字语言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而且其释文保存了大量汉代事物的原始记载,可供研究汉代长安引证。清代注释校证该书者较多,最著名者有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近人丁福保集注释之大成,编《说文解字诂林》。今有点校本和段注影印本。

《说文解字》

中国第1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东汉许慎(58?~147?)撰。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安帝建光元年(121),由其子许冲上于朝廷。《说文》的“文”指独体的象形、会意的字,《解字》的“字”指合体的会意字和形声字。全书共分14篇(加后叙共15篇),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篇分上下,分为30卷。全书收正字(小篆)9353字,重文(古文、籀文及小篆异体)1163字。根据字形的偏旁结构,分为540部。每字下先讲字义,再用“六书”说分析字形结构。共用133441字加以解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文字资料,集中反映了汉代学者对文字形、音、义的研究成果。本书首创部首检字法。该书改变原有字书的编排方法,以4言,7言韵语创部首编排法。清代为其作注的主要有5家。通行版本有5种。

说文解字

见“许慎”。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