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鸿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鸿胪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为九卿之一。主管封爵及内附边疆各族,掌诸王、列侯与内附边疆各族首领的封拜、朝见、迎送、接待之礼。当举行郊祭时,大鸿胪承担赞礼任务,以大声传告,即所谓“鸿声胪传之”(《汉书?百官公卿年表》),这便是大鸿胪一名之意。其属官有丞、主客、鸿胪文学、行人等。秦置典客,汉因之,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更名大行令,武帝时改为大鸿胪,王莽时改称典乐,东汉复大鸿胪之称。晋南渡后,有事则置,无事则省,后魏仍置此官,隋以后则改为鸿胪寺卿,其间元曾改为侍仪。 官名。九卿之一。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云: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前144)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大鸿胪。”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掌诸王列侯与内附部族之封拜、袭爵及夺爵削土、朝聘、宴飨、郊迎之礼仪。诸侯王死,则奉诏护理丧事、宣读诔策谥号。又接待地方诸吏。属官有行人令、译官令、丞、别火,初置别火。成帝河平元年(前28)省典属国并入,遂又兼管少数民族朝贡使节、侍子。王莽时改为典乐。东汉属官仅置大行令、丞,余皆省。三国因之,魏三品,其属官大行令改为客馆令。西晋三品,职掌略同,所统辖有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见《晋书?职官》、钩盾等令,又有青宫列丞、邺玄武苑丞,有事则权置,无事则省。东晋、宋、南齐等亦有事则置、无事则省,掌赞导拜授诸王。梁、陈后改称“鸿胪卿”。北魏称“大鸿胪卿”,初定为二品上,后改三品。北齐改回称“鸿胪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接待少数民族宾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职责转归尚书省主客曹,成为专司朝会礼仪之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