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鼓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鼓书”、“大鼓书”。曲艺的一个类别。一般认为清初时形成于山东、河北的农村;一说大鼓旧称“鼓词”,或从鼓词演变而成。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各省、市,兼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部分地区。我国各地主要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安徽大鼓、上党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等曲种。由于流行地区不同。伴奏乐器、唱腔等也有所不同。一般由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一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和十字句。早期曲目中以长篇居多,以唱为主、说唱相间。后多偏重短篇,只唱不说。传统曲目的题材,主要是战争故事和爱情故事。 主要流行我国北方,是曲艺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影响较大的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等品种。表演时一人自击鼓、板演唱,以三弦、琵琶、胡琴等伴奏,唱词多是七字、十字韵语,节奏感强,唱腔与当地语言和民间乐调有密切关系。曲目是精彩短篇故事,也有中长篇分回演唱的。京韵大鼓流行于京津一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以木板大鼓为基础吸收京戏、梆子及其它唱腔发展而成的,因产生了小彩舞(骆玉笙)这样的演唱家而提高了知名度。梅花大鼓,因持五种乐器伴奏的人坐成梅花形而得名。起源于北京,其前身是北板大鼓。后经改革,使唱腔丰富,旋律婉转曲折,流行于北方。东北大鼓旧称“奉天大鼓”,产生于东北农村,流行于东北地区,因受当地百姓喜爱,得以进入城市。山东大鼓,也叫梨花大鼓,有300年以上的流传史,原本是乡下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筒击节伴唱,后为艺人传习发展,提高了艺术品位,得以在济南等大城市享有盛名。《老残游记》写明湖居听书,描述黑妞、白妞的演唱极其美妙动人,那曲种便是梨花大鼓。 曲艺的一类。表演形式为一人击鼓、板演唱,一至数人用乐器伴奏。流行于北京地区的大鼓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等。京韵大鼓,清末由木板大鼓经刘宝全改用北京话演唱、吸收京剧表演方法而形成,原曾有唱有说,后只唱不说,唱词多为七字句。梅花大鼓,清末起源于北京,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唱腔婉转优美,常演唱《红楼梦》故事。京东大鼓,起源于北京的通县、河北的三河、香河及天津的蓟县、宝坻一带(均在北京以东),本世纪三十年代传入北京,只唱不说,唱词为七字句。乐亭大鼓,清中叶形成于河北乐亭县,流行于北京、天津地区的又称铁板大鼓,只唱不说,唱词基本为七字、十字句。 打击乐器。鼓身用木制成,呈圆桶状。两端蒙上两块牛皮,将其置于木架上,演奏时用两个木槌敲击鼓面而发出低沉、有力的音响。从中心向边缘移奏,声音渐次变高,音量也由弱变强。演奏大鼓有多种方法,如单击、双击、顿击、摇击及滚奏等,因而能奏出非常复杂的鼓点。大鼓在古代主要用于军事、报时、祭祀等。现代,既用于民间欢庆娱乐活动,也更多地出现在文艺演出里。在民族管弦乐队,吹打乐、锣鼓乐以及戏剧伴奏中,大鼓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曲艺的一个类别。由一人自击书鼓 (扁圆形,上下两面蒙皮) 、简板演唱,一至数人用三弦等乐器伴奏,也有仅用鼓、板的。大多采取站唱形式。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和十字句。曲目以短篇居多,只唱不说,也有说唱中长篇的。题材颇广,以历史战争故事和男女爱情故事较多。渊源说法不一。一说大鼓旧称 “鼓词” ,或从鼓词演变而成; 一般认为清初形成于河北、山东农村。主要流行于北方各省市,以及长江、珠江流域部分地区。由于流行地区不同,伴奏乐器和唱腔等也各有不同。计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上党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等数十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