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下第一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下第一都分类:【传统文化】 咸阳城,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帝国首都,位于素有“天府”、“陆海”美誉的富饶的关中地区中部。 ① 它独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风骚,荟萃六国都城建筑艺术之精华,凝聚天地渭水之神韵,“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气势磅礴,规模宏大,是秦文化集大成的辉煌巨制,为中国历代王朝帝都建设创造了样板。 咸阳是秦统治者最后选定的首都。在此以前,秦人曾六次迁徙都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第二次变法,将国都从栎阳(陕西临潼县阎良镇东南武家屯附近)迁至咸阳,商鞅在咸阳北阪建造“冀阙宫廷”作为王宫。第二年(前349年),秦孝公正式迁居咸阳新宫。原先仅是西周时一个小小的乡邑“程邑”的咸阳,从此揭开了城市建设的新篇章,一跃而成为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全国水陆交通的枢纽。 今天,当我们站在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东北15公里的牛羊村与姬家道之间黄土高原上的秦宫遗址,向南极目远视时,只见莽莽秦川,滚滚渭河,悠悠终南,尽收眼底。盛极一时的秦帝国首都即在视野中。本世纪60年代以来,经过考古工作者长期努力,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基本上知道了咸阳城的建筑格局分布情况。 咸阳城曾经作为秦国都城和统一的秦帝国的首都,经历过两个发展时期,时间长达143年。与秦国历史上的雍城,战国时代关东列国都城及汉代以后中国帝都建筑布局相比,咸阳城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体建筑布局未定型,城市处在变化扩展过程中,全城建筑以咸阳宫城为中心,向东南方向渭河两岸广阔原野呈散点状辐射分布。咸阳全城的范围,以咸阳市柏家嘴和塔儿坡为东西区间,北起咸阳北阪的二道原腹部,向南跨过渭河,延伸至西安市西郊的阿房宫村和北郊的阎新村一带,大致包括了今天咸阳市到西安市之间渭河区域。由于秦帝国是个仅有15年的短命王朝,因此,咸阳城的扩建和重建工程并没有完成,全城的布局因而也就未能最终确定,给后人留下了咸阳城墙是存是毁的历史迷案。 迄今为止,人们要确定咸阳城四周的具体位置,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咸阳城城墙基址至今毫无踪迹。有人推断咸阳城已被北移的渭水冲毁,另有学者则认为渭河改道仅冲毁了秦咸阳城南半部分约8里宽的基址。最近,有专家提出,秦咸阳城的范围东自柏家嘴村,西至长陵车站附近,北起成国渠故道,南至汉长安城遗址以北约3275米,东西长约7200米,南北宽约6700米(其中约有3225米宽的地带已被渭河冲毁) ① 。秦始皇即位以前的秦都咸阳。出于安全考虑,似乎应筑有城墙,也就是咸阳郭城。《史记?自起王翦列传》曾记述武安君白起免职后被逐出咸阳,“即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既然有西城门,必定还有其它三面城门。随着秦统一大业的迅速完成,咸阳作为帝都,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和重建工程,主要是向南面拓展。统一后的秦朝首都咸阳城,是一个有范围而无轴心、有宫城而无大郭城的开放式布局的新型大都市,咸阳旧城的大城墙或许在秦朝扩建都城时拆除了。 为了与强大的秦帝国相适应,秦始皇充分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和宏伟的气魄,把咸阳帝都建设得惊人地宏大、壮丽。雄伟富丽的宫殿建筑群分布在渭南、渭北临水区和咸阳北阪三个地方,其中以咸阳北阪区最为集中,秦朝皇宫――咸阳宫等著名官室建筑就在这个地区。据考古勘察发现,咸阳北原上面秦代宫殿建筑遗址具体范围,西到窑店镇胡家沟村,东至肖家村乡柏家嘴村,咸阳宫城遗址居于中间位置。望夷宫则是咸阳北阪最北边的离宫,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底张湾乡睦村。渭河南岸分布着仿照天上双子星座的章台宫,兴乐宫,用于祭祀上帝的极庙(原为信宫),专供皇太后居住的甘泉宫(也叫南宫)和准备作新皇宫的阿房宫。许多各具特色的离宫别馆、风景优美的苑囿池湖,星罗棋布,散置于渭河两岸。其中比较著名的宫苑有上林苑,兰池与兰池宫、宜春苑与宜春宫等。各大宫殿群都由甬道、阁道、复道相互联接。据《三辅旧事》载,渭河之上建有长526.68米(380步)宽13.8米(“桥广六丈”)的横桥。将咸阳帝都南北两区连为一体。整个咸阳城按照“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的天体结构来设计建设,显示了秦始皇惊人的建筑想象力。 咸阳城的手工业作坊,如冶铜、铸铁、砖瓦、制陶、骨器、制玉等行业作坊遗址,绝大部分分布在渭河以北、都城西部和西南部地区。从经营主体来划分,首都的手工业分为中央、市府和民营三大类。中央官署经营的手工业规模很大,组织管理严密,直接处在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直接为皇室提供产品。这些作坊一般位于宫殿附近,便于运输。在宫殿区西侧的聂家沟附近有一处官营大型作坊区遗址,主要是冶铸、铸铁和制造砖瓦三大行业的作坊。市府――市亭经营的手工业作坊和民营作坊,基本上集中分布在咸阳城西南部,它们主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产品为市民百姓所使用。因此,它们大多位于市民居住区。在今天咸阳市东北长陵车站附近,发掘出大片民营作坊和市民区遗址,有许多陶窑,数以百计的水井和地下排水管道。大量出土的陶器文字表明,多数陶器由民营作坊生产,少量陶器则由市府作坊提供。在上述文化遗址内,同时发现有三处“窖藏”。1961年,在长陵车站北边发现的铜器、铁器“窖藏”总重量达500多公斤,其中有一件完整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铜诏版。1962年在长陵车站南面发现的“窖藏”有280多件铜器及一些铜料,其中有生活用具、兵器、车马器、装饰品和140枚秦及关东列国的货币、秦代统一度量衡铜诏版3块。1982年在长陵车站西南面“窖藏”出土有铜器320件,包括车饰、兵器、建筑构件、生产工具、生活器皿、装饰品、铜人像和1块秦代诏版。从这些物品内容可知,咸阳城的西南部不仅是民营及市亭经营的大规模作坊区、大片市民居住区,还是繁华的商业区和旅馆区。 秦代帝王陵寝分布在咸阳城外西北部和东南部。西北陵区在咸阳城附近,秦惠文王与后妃合葬的公陵,位于咸阳市秦都区北原上周陵中学内,悼武王永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附近。位于骊山西麓的秦东陵,则远离咸阳城。芷阳秦东陵安葬着秦昭襄王与唐太后、孝文王与华太后和宣太后、悼太子等人。庄襄王葬“阳陵”(位于西安市东郊铜人原)、秦始皇葬“丽山”,也属于广义的秦东部陵区内。随着秦代政治重心的东移,东部陵区的地位显然超过了西北陵区。在咸阳城西北部城外,建有秦族平民墓地,东起毛王村,西到摆旗寨。东西长达4公里,其中以烟王村附近最集中。 秦代咸阳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人口相当稠密。据估计,咸阳城常住总人口约在50万人左右。其中皇室宗族约500人,列侯、封君、官吏约5000人,前二者亲属、门客约35000人,宫女杂役约40000人,奴隶约30000人,商人约10000人,驻军约50000人,手工业工人约50000人,地主、农民约150000人,徙民约120000人。 ① 如何管理好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都市,确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秦朝建立了上自内史,下自乡里的全套严密的市政管理系统。秦代内史掌治京师,所辖区域包括关中及商洛部分地区,共计43个县。帝都咸阳城,则由咸阳令具体负责管理。令以下有乡、亭、里组织。根据文献记载,渭河南岸有长安乡、建章乡、阴乡等乡名。亭,不仅村野效邑有,而且咸阳城内也有;村邑的亭主要掌管乡里治安,城内市亭则主要管理市肆贸易,如陶文“咸亭”所指的“咸阳市亭”,就是城内市府管理机构。从咸阳渭北地区出土的陶器刻文,共发现34个“里”的名称,如屈里、完里、右里、洛里、当柳里、阳安里、沙寿里、东里、新安里、隧阳里、成阳里等。可见秦朝政府管理首都的行政系统是十分完备的。在咸阳城内设有咸阳市、直市、平市、奴市、军市等综合性市场和专门性市场,供商贾及百姓利用。咸阳城的市肆往往杂处于居民区、商业区、作坊区和宫殿区之间,以方便为原则,并不强求统一。 雄伟的咸阳城是秦代全国交通中心。通向东方的枳道,通向东南的武关道,通向九原郡的直道等陆路交通干线,都与首都相连接。古时渭河,水量充沛,水路漕运,是非常重要的交通线。咸阳城内的城市交通则以一条北起咸阳宫城南门、南越渭河横桥、直抵兴乐宫的南北干道为中心,形成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络。在咸阳东北原上东龙村发现的这条南北干道,路土宽达50米,路土厚0.3米,距地表1.4米。宫殿建筑群内外则由阁道,甬道和复道相通。发达的道路交通为秦都咸阳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