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后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后宫分类:【传统文化】 在福建泉州市南门天后路,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明永乐时,郑和奉旨重修,专祀海神妈祖,是我国东南沿海、台湾及南洋一带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座妈祖庙。明代派官吏出使南洋各国,皆来此祭告祈祷,清康熙时神号由天妃进封天后,故名。现存大殿、后殿、两冀亭及东廊等。旧时宫内有著名的石雕龙柱两根,今移开元寺西侧。后殿有一对印度婆罗门教石柱,形制与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所立者略同。大殿内的天后及侍女塑像, 近年已修复。 位于南开区东北角宫北大街与宫南大街交接处,俗称“娘娘庙”。是为祭祀“护航女神”天后而建,元代始建,明清重修、扩建,1985年经过整修,面目焕然一新。天后宫正门嵌有“敕建天后宫”五个金字砖雕。天后大殿是全庙宇的核心,也是天津最古老的砖木结构建筑,殿内供奉天后圣母和20多尊女神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天后宫前是广场,当年建有戏楼,为酬神演出的地方。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天后诞辰,届时举办皇会,出动法鼓、高跷、重阁、狮子等民间游艺节目,通宵达旦。 俗称娘娘庙。位于南开区东北角宫南大街北。为祭祀海神和娱神演出及船工聚会场所。元泰定三年(1326)敕建。当时此处为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的三叉口,海运与内河航运中转站,帆樯林立,十分繁荣。元人张翥《代祀天妃庙次直沽》云:“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朋。”王懋德《直沽》也有“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之语,皆述其水上输送繁忙景象。天后宫面对海河,坐西朝东,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现存大殿、配殿、钟鼓楼、山门和旗杆,均系明清遗物。殿内有天后塑像,高2.7米,头戴凤冠,身着霞帔,四侍者恭立两侧。农历三月初三日,传为天后诞辰,在此举行隆重祭祀活动,娱神表演如龙灯、高跷、舞狮、旱船等通宵达旦。同时举办大型集市贸易,宫南、宫北大街成为十分热闹的贸易市场。 天后宫,又称天妃宫、娘娘宫,在天津旧城东北角。元朝始建,明、清重修、扩建。现存大殿、配殿、钟鼓楼、山门等。 位于澎湖岛马公市正义路上。原名妈祖宫,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是省内最古老的庙宇。400年来,历经修整,旧貌依然。天后宫坐北朝南,共分四进,正门三川殿屋脊二重,翘若燕尾,左右护龙马背线条圆润。正殿重檐飞翘,清雅古朴。后殿二层,名“清风阁”,登临可览蓝天碧海之美景。阁左嵌“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碑,是明万历年间遗物,为纪念沈有容驱逐入侵荷兰海军而立。该庙建筑技法古老,梁柱门窗、石鼓壁墙雕刻精细,尤其是殿梁及壁间装饰石雕,以高浮雕技法雕出亭台楼阁、花草人物,造型生动。木雕多为内外透雕,繁复多变,是闽南名匠杰作。 天后宫,初称天妃宫,俗称娘娘宫。在天津卫,提起娘娘宫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天后宫位于天津旧城东门外海河三岔口西岸,今南开区宫南大街北端(即天津古文化街内),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1954年和1982年,两次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