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堂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堂寺分类:【地域文化】 藏语称“乔典堂扎西达尔吉浪”,位于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乡境内。其前身为唐宪宗时期所建的“阳庄寺”,属苯教寺院,后被毁。元朝初,萨迦派高僧萨班。贡噶坚赞等到凉州,受其影响,在原寺基础上建萨迦派寺院。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西藏佛教噶举派噶玛噶举黑帽系第世四活佛噶玛?若贝多杰(1340―1383年)进京途经此地,指点在寺前建镇龙塔108座,并改为噶举派寺院。明中期,宗喀巴创立格鲁派,该寺又改奉格鲁派。明崇祯年间(约1639年),青海甘禅寺名僧丹玛?慈诚嘉措修整该寺并命名 “朝天堂”,此后世人习称“天堂寺”并沿用至今。清初寺院发展极快,清顺治四年(1647年),青海湟源东科寺活佛多吉嘉措呼图克图扩建并为寺主。清顺治九年(1652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进京路过此地,给天堂寺赐名“扎西达吉林”。该寺原占地1500多亩,建筑规模宏大,有佛殿14座,经堂40座,活佛府邸18座,僧人庄院300多廓。其中的大经堂最为壮观,共两层192间。寺内有五部学院和时轮学院,分别开设显宗、密宗及天文历算学,并有严格的学位评定制度。 原藏大量文物,最著名的是以舍利骨为内脏的释迦牟尼报生大佛像,装迦叶尊者手指的菩提塔,清代传长寿佛刺绣像和银汁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等,已散佚。寺院每年有不少宗教法会,以正月初六至十五日的默朗法会最为隆重。该寺于1958年和60年代两度遭毁,1980年重建经堂一座。 位于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乡境内。其前身是唐宪宗时期所建的“阳庄寺”,后被毁。元初,萨迦派高僧萨班?贡噶坚赞到凉州(今甘肃武威)时,在原寺址上重修。元至正二十年(1360),藏传佛教噶举派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噶玛?诺贝多杰(1340―1383年)进京途经此地时,指点在寺前建镇龙塔108座,并改原本教寺院为噶举派寺院。明中期,宗喀巴创立格鲁派,该寺又改宗格鲁派。明崇祯年间,青海甘禅寺名僧丹玛?慈诚嘉措修整该寺并命名“朝天堂”,后人习称“天堂寺”,沿袭至今。清顺治四年(1647),青海湟源东科寺活佛多吉嘉措呼图克图扩建该寺并为寺主,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进京路过该寺,将寺名改为“扎西达吉林”。寺院原占地1500亩,建筑规模宏大,其中大经堂最为壮观,共两层192间,寺内有五部学院和时轮学院,开设有显宗、密宗及天文历算学,并有严格的学位评定制度。寺内原藏有以舍利骨为内脏的释迦牟尼报生大佛像、装有迦叶尊者手指的菩提塔、清代所绣长寿佛刺绣像和银汁书写的《甘珠尔》、《丹珠尔》等。现已散佚。寺院每年有不少宗教法会,以正月初六至十五的毛兰木法会最为隆重。1958年和60年代寺院两度遭毁,1980年重修经堂一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