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师分类:【传统文化】 道家和道教对有道术者的称呼。意谓天生人师。《黄帝内经?素问》载:黄帝称歧伯为天师。又说: “其能调和六气,乃天之师也,故曰天师。”《太平经》卷三十五: “今天师为王者开辟太平之阶路,太平之真经出。”把道教经典之一的《太平经》视为上天所授的经典。传授此真经之人即为天师。东汉天师道(五斗米道)尊称张道陵为天师,天师的称号后为其子孙所承袭。亦谓天师是张道陵自封。李膺《蜀记》: “张道陵疟,于丘社中,得咒鬼术书,遂解使鬼法。入鹤鸣山, 自称天师。”《魏书?释老志》:北魏道士寇谦之曾自封为天师。《庄子?徐无鬼》载,黄帝将到襄城县访问古代真人大隗,半途迷路,遇一位牧马童子,黄帝问他: “到具茨之山怎么走?知道大隗这个人吗?”童子说: “知道。”又请教他如何治理天下,童子说:“治天下有什么事可做呢?我小时候游于至道之境,栖心尘垢之外,正逢眼有眩病,未能体真,幸得圣人教诲,教我修道,昼作夜息,乘日而游,以此安居而逍遥处世。现在病少愈,处妄之病已除,任染而游心于物外,治身治国不过如此,有什么不同呢?就好像牧马一样,去掉害马的东西,守于本分就是了。”黄帝听后,再次叩头拜谢,称牧马童子为天师,而后退回。 ①古代对有道术者的尊称。据《庄子?徐无鬼》载:黄帝称襄城牧马童子为天师。“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②系张氏天师之尊称。此称始于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陵(即张道陵,34―156年)。《蜀记》载:“张道陵疟,于丘社中,得咒鬼术书,遂解使鬼法。入鹤鸣山,自称天师。”后五斗米道、天师道尊其为“张天师”、“祖天师”。其后之嗣者,均袭“天师”号,张氏家系世代相传。天师世家之嗣世法宝为天师印剑,即“阳平治都功印”、“太上三五斩邪之剑”,以及老子降授祖天师之二十四品法?。天师铨选原则是:传子不传弟,传弟不传孙,传孙不传堂弟,传堂弟不传从子,传从子不传叔,传叔不传族人,传族人不传外人。今已传至第六十五代。古代天师,或于本朝或于其后,均受到皇帝赐号。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甲戍日,太祖革去“天师”号,改称“正一真人”。《明太祖实录》卷三十四载:“上谓群臣曰:‘至尊惟天,岂有师也。以此为号,亵渎甚矣!’遂命去其正一教主天师之称。”此号始于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后张氏天师均称“正一真人”。然天师一称世已久矣,教界、俗人仍如是称。③对道士道行高者之尊称。南朝陆修敬、北魏寇谦之,以及唐、五代时叶法善、司马承祯、胡惠超、杜光庭等人,均被尊为天师。 ①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对创始者张陵的尊称。西晋永嘉年间,张陵的第四代孙张盛移居龙虎山。尊张陵为“掌教”和“正一天师”,后其子孙世嗣“张天师”称号。一说张陵曾自称天师。李膺《蜀记》载:“张道陵准,于丘社中,得咒鬼术书,遂解使鬼法。入鹤鸣山,自称天师。”②古代称有道术者。《庄子?徐无鬼》载:黄帝称襄城童子为“天师”。《黄帝内经》第一篇,也称歧伯为“天师”。③东汉时称“传道者”。《太平经》卷三十五:“今天师为王者开辟太平之阶路,太平之真经出。”④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自称“天师”,于始光元年(424)建天师道场,创立新天师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