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师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师道

分类:【传统文化】

道教宗派之一。一般指张陵所创五斗米道及张氏子孙世袭传授的道教系统。张陵创立早期道教组织五斗米道时,自谓遇见老子,命他为 “天师”,于是信徒称其所创之教为 “天师道”。西晋怀帝永嘉年间 (307―312),张陵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移居龙虎山 (在今江西贵溪县境内),建立上清宫,尊张陵为 “掌教” 和 “正一天师”,从此“天师道”便名正言顺地出现了。东晋末,由于朝廷对五斗米道的禁绝,世人讳莫如深,而以 “天师道”称之,于是 “五斗米道” 销声匿迹,“天师道” 之名却流行开来。张氏子孙以龙虎山为根据地,世袭 “掌教天师” 的职位,将天师道的传统代代相传。到了南北朝时期,一批士大夫纷纷皈依天师道,并对早期道教进行了改造,以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在北朝,代表人物有寇谦之。寇谦之出身名门,十八岁就入华山学道,后又到嵩山修炼。他对早期道教颇为不满,于是以 “清整道教,除去三张 (张陵、张衡、张鲁) 伪法” 自命,在东晋葛洪《抱朴子》所谓 “辟谷养生” 的神仙学说基础上,提倡 “兼修儒教”,“佐国辅命”,改变早期道教与统治者对抗的性质,因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北魏太武帝对寇谦之宠信有加,下令在魏都平城修建天师道场,亲至道坛,受符?,并改号 “太平真君”。经过寇谦之改革的道教从此成为北魏的国教,世称 “北天师道”。在南朝,代表人物有陆修静。陆修静也出身名门,博学多闻,对所有道教流派的教义和教规如数家珍。他依据封建宗法思想和礼仪制度,并吸收佛教仪式,编成新的道教斋戒仪范,使其适应南朝门阀士族等级制度的需要,世称 “南天师道”。南北天师道对道教的经典、教义、仪式、神仙系统以及修炼方法,都有非常重大的贡献。进入隋唐后,随着南北统一,南北天师道合流,道教势力大增,以致道教在中国人的精神领域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形成了儒释道三家鼎立的局面。

张道陵之道的尊称。两晋时期,传播到江东一带地方。天师之称,始见于《庄子?徐无鬼》,是对得道者的尊称。汉末所遗《米巫祭酒张普题字碑》曾说:“祭酒约施天师道,法无极耳。”(《隶续》卷三)西晋武帝时,巴蜀曾有犍为郡人陈瑞自称天师,以鬼道化民,这也是渊源于五斗米道的支流。晋时,世人信张道陵为天师,奉其道者遂称天师道。《晋书》说殷仲堪、郗?奉事天师道。又因世奉五斗米道者孙恩发动起义,因此后来皆称张道陵之道为天师道。据学者考证,当时天师道裔中曾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正一法文经章官品》、《正一法文传都功版仪》、《正一法文法?部仪》等经典,教戒天师道徒。但因师胤衰弱,以至教团涣散,奉道之人,舍背本师,越诣他治。不顺教令,越科破禁,轻道贱法。“背盟威清约之正教,向邪僻妖巫之倒法。”(《道门科略》)到南北朝时期。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其天师之位,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诫》,清整道教,改革天师道。制定坛拜礼诵科仪,主张以“礼度为首,加之服食闭炼”。魏太武帝欣然奉事,亲自诣坛从受道?,史称新天师道,因止行于北朝,又称北天师道。南朝陆修静在宋明帝时“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撰制《道门科略》,教戒道民、祭酒,力避时弊异法,指出临奉老君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为正教。教戒道流“斋直为求道之本”,恬寂思直,坚固根本。为刘宋所礼重。并对道教教义、科仪进行了整理和充实,著道书30余种,使道教仪规臻于完备,世称南天师道。南北天师道对道教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又天师之裔自四代盛还居江西龙虎山,世称天师,后成为天师道的中心。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