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分类:【传统文化】 中国的木刻版画,发展到了年画,使版画更大范围地普及于民众之中。中国的木版年画,起源于门神,宋代已初具年画特征,到了明代已经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而存在。天津杨柳青是我国木版年画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最初杨柳青有戴、齐两家,传至卒于乾隆六十年(1795)的戴廉增,已是第九世了。载廉增、齐健隆两家之后,又有廉增、美丽、廉增丽、健隆、惠隆、健惠隆等各家。较大的作坊,一家能有50多个画案,200多名工人,每年印制年画100万张以上。后来,杨柳青镇周围的30多个村庄,均从事画业的生产,“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炒米店及相隔100多里的东丰台与杨柳青并为年画的集散地。流传至今的杨柳青古版年画,明代有墨印的《孝行图》等。清康熙版如《四艺雅聚》、《金玉满堂》等。这时的年画人物突出,背景简单,风格严谨,古朴洗练。而清代的乾隆、嘉庆时期,是杨柳青木版年画最为兴盛发达的全胜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画面向繁盛富丽的方面发展,人物增多,背景也较以前复杂,风格上受清代院体画及殿版版画的影响,用线精细纤巧,柔丽妩媚,而用色上则追求沉着协调而又兴旺炽热的艺术效果。乾隆版如《游春仕女》、《仕女戏婴》、《麒麟送子》、《盗仙草》、《十不闲》等。乾隆版的门神《秦琼?尉迟恭》以及钟馗等,也多雄健富丽。这时的年画,服务对象似仍属于市民及较上层的人士。嘉庆时期,戏曲题材的年画渐有增加,如《宇宙锋秦二世纳妃》等。嘉庆四年(1799),乾隆驾崩,年画不准用红紫诸色,故木版年画有“?蓝”品种,别具特色。嘉、道以后,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服务对象,逐渐转向下层。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进驻天津静海,杨柳青刻印的木版年画有田园风趣、雪雁梨花、金鱼满塘、寒塘芦雁、彩景、杂卉、彩蝶、英雄会、母子鸡、猴拉马等。同治、光绪时期,国难危殆,思想动荡活跃。这时反映时事的作品不断出现,如讥讽慈禧的《回銮图》、赞扬人民起来反抗的《义和团》、《北京城百姓抢当铺》,提倡废科举办新学的《京师女子学堂》。同时也产生了表现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年画,如反映公元1870年天津教案的《火烧望海楼》、反映公元1885年中法战争的《刘提督克复水战得胜图》、反映公元1900年义和团斗争的《董帅镇守大沽炮台》、《杨村大战》、《天津城埋地雷董军门大胜西兵图》、《天津北仓义和团大破洋兵》、《恢复天津》等。光绪时武戏版画也大量增加,符合了人们除暴安良、振奋民族精神的愿望。另外还出现了新内容的风景年画,如《天津图》、《唐山图》、《北京风景图》等。光绪前后,杨柳青的著名画师有张俊庭、王润柏、周子贞、戴立三等。画师高桐轩,曾以画影像及行乐图著名,并曾被召人宫作画。作的木版年画作品如《三顾茅庐》、《谢庭咏絮》、《潇湘清韵》、《文姬归汉》、《携琴访友》、《同庆丰年》、《四美钓鱼》等,保存至今的有20几种,均高于同辈画师之上,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光绪初年,上海画家钱慧安来杨柳青,为改进年画作了努力,但最初多追求文雅,如《南村访友》、《竹林七贤》、《高士洗桐》等,而后期则趋渐转向世俗化。钱氏在杨柳青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后有摹仿钱慧安笔意的年画出现。杨柳青的刻工则有张长忠、牛盛林、贾全盛、李文义、王永清等。到了清末,杨柳青年画虽尚有一定规模,但已日趋衰落。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三光政策”,雕版大部分被烧毁,使经营了300多年的杨柳青年画,几乎被破坏殆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杨柳青木版年画才获得了新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