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葬分类:【传统文化】 亦称“鸟葬”、“风葬”、“野葬”、“树葬”、“露天葬”,是古老葬法的传承,有弃尸的性质。汉族原始社会早期即实行野葬。《易?系辞》:“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于中野”。《孟子?滕文公》也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后代汉族有些地区,弃尸只用于一种情况,即婴儿死后,以席裹之,弃于荒野,让野兽吃掉。天葬最具特色的是信奉佛教的民族。印度、缅甸、柬埔寨等国家都行天葬。中国最典型的要数藏族的天葬,由于受印度葬俗的影响而形成,流行于藏族平民,死后请喇嘛念经,由专司天葬的人将尸体搬到一定的地方,喂飞禽。食尽则谓之升天。《隋书?契丹传》载,契丹“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之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旧时蒙古族实行“野葬、“弃葬”。即人死后将尸体置于勒勒车或负于马背之上,驱之以行,直至尸体坠下,置于荒野,任凭飞禽走兽啄食,认为这样死者的灵魂就能超度。裕固、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珞巴等族也有将尸体包裹,挂在树上或支起的木架上,待皮肉烂掉后再拾骨埋葬,叫“木架葬”、“风葬”或“树葬”。西南的侗族安葬未满月的婴儿,也是包裹好了挂在树枝或竹枝上,叫“挂葬”。其他如土、普米、怒、拉祜、畲、门巴等族也实行天葬,葬法各异。一些死者家属认为死者遗体被飞鸟食尽后,其灵魂可随鸟一起升天从而得到来世幸福、超度亡灵,故行天葬。 是大多数普通藏族人的葬法。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送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一个人死后,先在家停尸三到五天,每天请喇嘛念经超度死者魂灵。这之中亲朋好友从早到晚来吊唁,带酒、哈达、香和钱献与死者及家庭。一般是四邻同哀。出殡由喇嘛择吉日而定。死者后代清晨沿一条以白糌粑划成的线,把尸体背到家门口,然后把尸体交与操天葬者。天葬完成以后,代表死者家人的监督人,便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酒、肉犒劳操天葬者。天葬是信徒对佛的“布施”,即“舍身饲佛”,如佛教中的“尸毗王以身施鸽”、“摩诃萨?投身饲虎”。信徒相信通过天葬,可以超脱、升天。 亦称“鸟葬”。将死者遗体置于露天让飞鸟啄食的葬法。多与认为死者遗体被飞鸟食尽后其灵魂可随鸟一起升天从而得到来世幸福的观念有关。 主要流行于喜马拉雅山区。 伊朗和印度的拜火教徒以及东非的马赛人也行天葬之俗。 拜火教徒则以白布裹尸,并置于高塔顶端任鹰鹫吞食。 ②藏族较普遍的一种葬法。 ③亦称“野葬”、“弃葬”。蒙古族牧业区过去流行较广的一种丧葬习俗。人死后,将尸体载于*勒勒车或负于马背之上,驱之以行。 尸体坠处为佳城,或运往喇嘛事先指定的葬地, 一任鹰犬啄食。三日后往视,若已被鸟兽食尽,则认为死者的灵魂已升入天堂, 举家皆大欢喜。否则即认为死者生前的罪过未消,须请喇嘛诵经祈祷, 直至尸体尽为鸟兽所食而后已。解放后多改为火葬或土葬。 藏族群众对亡者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人亡后,将尸身摆成一定姿势,下垫土坯,放置屋角数日,请喇嘛诵超度经。选定吉日后,将尸体运至固定的天葬台,然后纭桑,并撒上三荤三素糌粑,浓烟直上云汉,让亡者灵魂驾着袅袅轻烟升天。同时,这也是对秃鹫发出的信息。 群鹫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为最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 亦称“鸟葬”。藏族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葬俗。 人死后,要将尸身摆成一定姿势,下垫土坯,放置屋角3―5天。在此期间请喇嘛诵经超度,与此同时,亲戚朋友前来吊唁。来吊唁者通常要带一壶酒、一条哈达、一点酥油和一把藏香,有时还带一点吊唁的钱。哈达献给死者,即平放在死者近前的案几上,其他钱物是给死者家庭的资助物。停尸期间,家门口要吊挂一个红陶罐,罐口用白羊毛或白哈达围上,罐内放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同时罐内放柏叶等煨烧三荤三素,意即让亡灵按时进餐。停尸期满,即行出殡。选定吉日后,将尸体运至固定的天葬台。然后煨桑,并撒上三荤三素糌粑,浓烟直上云霄,既是让亡灵驾着袅袅轻烟升天,也是对秃鹫发出的信息。以群鹫食尽为最吉祥,表明死者无罪孽,已安然升天;否则,死者家属还得延请喇嘛为他念经超度。 除了天葬这种最为普遍的葬法外,还有塔葬、火葬、水葬、土葬等多种形式。 藏族葬俗,亦称“鸟葬”。人死后,将尸身摆成一定姿势,下垫土坯,放置于屋角处数日,请喇嘛诵经超度。待选定吉日后,将尸体运至固定的天葬台上,然后煨桑,并撒上三荤三素糌粑,浓烟直上云汉,让亡者灵魂驾着袅袅青烟升入天界。同时,这也是对秃鹫发出有天葬可来就食的信号。喇嘛焚香诵经完毕,将尸身脱去衣物,头向西俯卧于大石板上,……天葬师一声口哨,群鹫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为最吉祥,说明死者行善积德,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如有未被食净者,则认为不祥。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还要请喇嘛再次念经超度。 又称 “鸟葬” 。我国藏族、蒙古族的丧葬习俗。主要流行于喜马拉雅山区。将死者遗体置于露天,让飞禽啄食的葬法。多与认为死者的灵魂可随飞鸟升入天界的观念有关。各民族的葬法不尽相同,拜火教徒是用白布裹尸,置于高塔顶端,让鹰鹫啄食; 我国藏族对所葬尸体一般不着衣物,家属不送殡,由死者亲戚或邻居抬至山坡天葬场,头向西仰卧于地,天葬师一边诵经一边用刀斧肢解尸体,掏出内脏掷于四周,骨骸和头颅用铁锤砸碎,拌上糌粑,然后梵烧柏树枝,以香烟招引 “神鹰”。人离去后,鹰鹫群飞而至,争相吞啄,以食尽为吉祥。蒙古族牧区把天葬称为 “野葬” 或 “弃葬” 。即把尸体载于勒勒车 (木制大轮车) 或驮于马背上,驱马疾行,以尸体坠处为佳地,或运往喇嘛事先指定的葬地,任鹰犬野兽吞食。三日往观,如已被鸟兽食尽,则认为死者灵魂已升入天堂,全家欢喜。否则即认为死者生前罪过未消,再请喇嘛诵经超度。解放后多改为火葬或土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