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医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医局分类:【传统文化】 宋代医事机构。宋初承唐制设太医署,但尚仅为考试录用医生以补翰林医学及医官院祗候。淳化三年 (992年) 改太医署为太医局,同年五月因多疾病,诏令选良医十人、给钱五千市药,分遣京城要害等处给民汤药之治。庆历时 (1041―1048年) 置为三舍医学,掌教授生徒,主要为中央医科大学性质。又曾旋罢旋置。太医局建制辽也有,余未之见。 宋代医政设施。主管医学教育。宋初,太医局归太常寺管理,规模很小。熙宁九年(1076),太医局设提举1人,判局2人。判局须精通医学者充任,掌教授生徒,如同学校。在学科设置上,太医局初分方脉科、针科和疡科3科。方脉科以《素问》、《难经》、《脉经》为大经;以《诸病源候论》、《龙木论》、《千金翼方》为小经。针、疡二科,则去《脉经》,而增《针灸甲乙经》等3部针经。元丰时复分为9科。每科各置教授,选翰林医官以下及在外良医与上等学生充任,并轮治太学等在学学生及驻京将士疾病。每年春季招生300人,有上舍、内舍、外舍之分,以考试成绩擢升。太医局还十分注意学以致用,如果十治五失,便勒令退学。元丰改制后,改隶太常礼部,政和后隶医学。乾道八年(1172)罢太医局,绍熙二年(1191)复置,仍隶太常寺。为了控制药品的贸易,熙宁九年(1076)太医局下设熟药所,亦名修合卖药所。参见“太医局熟药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