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和城遗址及南诏德化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和城遗址及南诏德化碑分类:【传统文化】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西北太和村西山坡上。太和城,一作大和城。隋唐之际,原为“洱河蛮”所居。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为南诏王皮逻阁攻占,二十七年迁都于此,成为南诏国早期都城,历时四十年。唐人樊绰《蛮书》言当时城中“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其遗址仅存南北两道夯土城墙。南城墙西起点苍山五指峰麓,向东延伸至洱边村,全长约1.5公里。北城墙西端从点苍山佛顶峰起,向东延伸至洱海之滨,全长约2公里。古城遗址西部佛顶峰上有金刚城和南诏避暑宫遗址。城墙为土夯,呈不规则圆形,与太和城北城墙之西端相连。今残存城垣高约3米左右,厚近4米。城中有一土台,约3600平方米,避暑宫大约即建于其上。宫室建筑均已不存。清代曾于土台上建佛顶寺。金刚城为唐天宝六年(747)增修太和城时所筑。其时适逢唐朝赐南诏《金刚经》,故名。其城墙与太和城北城墙之西端连接。城内建筑受唐长安城影响,所出土莲花纹瓦当与之极为相似。太和城遗址内的南诏德化碑,建于唐大历元年(766),高3.02米,宽2.27米,厚0.58米。正面碑文约3800余字,残损过甚,仅存800余字。清阮福据《金石萃编》、《云南通志》拓本补缀,复其旧观。碑文叙述南诏创建过程中统一五诏、西爨内乱、天宝战争、归附吐蕃、西开寻传、筑拓东城(今昆明市)、制定官制等史事,颂扬阁逻凤功绩,着重表白南诏“世世事唐”,与唐亲密关系及后来不得已叛唐而归吐蕃的苦衷,文字委婉动人,词藻华美。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