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和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和殿分类:【传统文化】 北京紫禁城内宫殿,属外朝三大殿之一,是紫禁城三大殿中最大的一个。位于紫禁城南部太和门之北,太和殿北面是中和殿。东面是中左门,西面是中右门,皆南向,分别与昭德、贞度二门相对。始建于永乐十五年(1417),初名奉天殿。该殿在明代多次遭火灾焚毁而重建。永乐十九年(1421) 因火被焚,英宗正统五年(1440)重建,次年建成。嘉靖三十六年 (1557) 又遇火灾被焚,嘉靖三十八年重建,嘉靖四十一年建成,改名为皇极殿。万历二十五年 (1597) 因火被焚,以后几经修建,至天启六年 (1626) 方竣工。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之后的诸位皇帝均在该殿举行登基仪式,宣布即位诏书。遇重大年节及事件,也在此举办朝仪。清顺治二年(1645) 改称皇极殿为太和殿。康熙八年(1669)重建。康熙十八年遇火灾被毁。康熙三十年修,乾隆三十年 (1765) 再修。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前后排列在一个庞大的工字形白石台基上。台基分三层,每层都有雕石栏杆围绕。太和殿殿基高2丈,殿高11丈,宽11楹,深5楹,84根殿柱。上为重檐重脊,正吻2,旁吻4,前后金扉40,金锁窗16。下重级23,中上重级各9。上下露台列鼎18,铜龟、铜鹤各2,日晷、嘉量各1。殿内悬乾隆帝御书匾额“建极绥猷”。对联为“帝命式于九围, 维艰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於时保之,啭求厥宁”。殿内中间设楠木漆雕龙宝座,宝座红漆镀金,嵌以绿色。左、右对称置有宝象、仙鹤、香筒等陈设,均为铜胎嵌丝珐琅制品。屋顶正中盘龙金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宝镜。顺治十八年 (1661)正月初九,康熙帝在太和殿即皇帝位,以后的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帝均在此行登基仪式。每年的元旦、冬至、万寿三大节及遇有国家重大庆典,皇帝均临太和殿举行相应朝仪。大朝会、燕飨、命将出师、殿试、百僚除授谢恩等活动也在太和殿举行。在太和殿赐宴,规定只有宗室、王、公及大臣中的指定人选可入殿,其他人等只能在殿外廊下。乾隆三十四年(1769) 以后,才允许大学士、尚书依次入殿。 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故宫三大殿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次年被雷火焚毁,正统六年(1421年)重建,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02年)改称皇极殿,现殿为康熙年间建(1695年)。此殿建于汉白玉石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云龙云凤望柱,其下有排水用的精雕白石螭首1142个,雨水贯注时,呈千龙吐水之奇观。前后各有3座石阶,中间石阶以巨大石料雕刻着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富丽堂皇。明清两代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每年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以及册立皇后、皇帝大婚、宣战出征,皇帝都在此举行仪式。殿中金漆雕龙宝座是封建皇权的象征。殿外丹陛上,东为古代计时器――日晷;西为嘉量,为乾隆时仿乾量器。太和殿红墙黄瓦,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全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位于故宫中部。俗称金銮殿。与中和殿、保和殿合称故宫外朝三大殿(或称“前三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名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改为今名。现存建筑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建。大殿建于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四周环绕云凤望柱,望柱下伸出排水用的石雕螭首,石阶正中是巨型石雕蟠龙云海图陛,为皇帝专用“御路”。进深五间,37.17米,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黄琉璃瓦顶,通高35米,正脊两端螭吻高达3米余,垂脊走兽11件。殿内共有72根楠木柱,支撑蟠龙衔珠藻井的6根巨柱金漆,其余均朱红油漆。正中筑高2米的小平台一座,上设金漆雕龙宝座,雕工精致。座顶正中金龙藻井倒垂圆球轩辕铜镜,天花板绘龙戏珠图案。装饰富丽,金碧辉煌。为故宫内规格最高、最壮观的建筑,也是全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殿宇。太和殿系外朝三大殿之正殿,明清皇帝即位、万寿、出征、金殿传胪、元旦、冬至等庆典均在此举行。殿前广场3万余平方米,为故宫内最大的广场,衬托出太和殿的庄严气氛。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