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常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太常

分类:【传统文化】

官名。掌管礼仪乐舞及文化教育。西周时称宗伯。秦改为奉常,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设丞1人。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医、太史、太卜等,皆有令、丞。汉承秦制,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称太常,为九卿之首,秩中二千石,统辖博士、陵县、太史,掌管礼仪、文教及郊庙社稷事宜,兼掌博士选试。属官有太常丞、太乐令、太祝令、太宰令、太史令、太人、太医令及博士等。王莽新朝改为秩宗。东汉复称太常,三国魏晋沿袭,南朝梁时改为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有卿、少卿、丞各1人,职掌与汉略同,置太庙、太乐、鼓吹、太祝、太史、太医、太宰、廪牺等署令、丞。隋依前代之法,亦设太常寺,有太常卿、太常少卿各一人,下设郊社、太庙、诸陵、太祝、衣冠、太乐、清商、鼓吹、太医、太卜等署。统管郊庙祭祀、宫廷宴享、出行仪仗等乐舞。炀帝时,太常寺罢太祝署,太祝员留任直属太常寺。又罢去衣冠、清商二署,并改“乐师”为“乐正”。唐设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上。职掌礼乐、郊庙、社稷、坛?、陵寝等事,属官有丞、主簿、博士、协律郎、奉礼郎、太祝。明沿置。清太常寺初属礼部,设卿、少卿,满、汉各一人,祭祀事宜改由礼部执掌。此后分合不一。清末废。

汉代掌礼仪祭祀兼管文化教育的高级官员。秦置奉常,汉高祖改称太常,“欲令国家盛太常存”。(《通典》卷二五)汉惠帝又改称奉常,汉景帝复为太常,王莽时改称秩宗,东汉时恢复太常之称,至建安中又改称奉常。位列九卿之首。其主要职责是宗庙礼仪。《后汉书?百官志》太常条下本注:“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天子。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大射、养志、大丧,皆奏其礼仪。每月前晦,察行陵庙。”汉武帝兴太学,沿习旧制,由其掌博士的选任、考试,博士弟子的选拔等事项。《汉书?儒林列传序》:“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理、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谐,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这说明置博士弟子员之事。从选拔、教育到补吏都是由太常负责的。《后汉书?百官志》注引《汉官》说,太常卿的“员吏八十五人,其十二人四科,十五人佐,五人假佐,十三人百石,十五人骑吏,九人学事,十六人守学事”。(《后汉书?百官志》太常卿条下本注)东汉以后,历代沿置,但为司祭祀礼乐之官。北魏称太常卿,北齐称太常寺卿,北周称大宗伯,隋至清皆称太常寺卿。清末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