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平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太平鼓

分类:【地域文化】

①打击乐器。又称单鼓、单皮鼓、画鼓。在椭圆形的铁框上鞔驴、羊皮以成鼓面,下有铁柄,缀以铁环。用竹片或藤条缠布做鼓鞭击鼓。击鼓时鼓身摇晃,鼓声与铁环震动声齐发。②汉族、满族民间舞蹈。多是妇女娱乐时为之。边击鼓边舞蹈,无演唱、说白。鼓点很多,名称多俗而不雅,如《摊煎饼》、《轰鸡》等。③北方曲种。又名单鼓,俗称 “烧香的”。流行于东北地区,原为满族人祭祀、祝福、驱邪、喜庆的歌舞形式。清代初年由满族人传入关内,京津一带逐渐盛行。演唱时,或家庭主妇或请巫女。形成职业艺人后,则由男艺人表演。后由满族传给汉族,则有 “旗香” (满族) 与“民香 (汉族)之分。活动时间,多在农闲时期,特别是冬季。生病时许愿,病好后烧香,谓之 “愿香”;祈求消灾,庆祝丰收,谓之“太平香”。伴奏乐器是鼓。鼓分大小两种。大鼓直径一尺半,小鼓直经七寸。形如蒲扇,羊皮面。柄为长铁架。架下有铁环。鼓鞭为竹条,下缀红穗儿。艺人腰系彩裙,裙上系腰铃,用铁片或铜片卷成的圆筒,上尖下圆,舞动起来“哗哗”作响,俗称“摆腰铃”。演唱内容,有“内路鼓”与 “外路鼓”之分。内路鼓9铺 (9回),外路鼓14铺 (14回) 至24铺 (24回)。唱词有神话,请24位神、九郎神、请亡灵、送诸神归天等迷信内容,如《排张郎》、《孟姜女哭长城》等。唱腔多吸收东北民歌、二人转、东北大鼓等曲调,也可随意发挥,故有“九腔十八调,调调不着调”之说。舞蹈含有民间武术成分,如打霸王鞭、七节鞭等。

太平鼓

民间传统娱乐习俗。流行于北京市。活动高潮是春节至元宵节。鼓的直径约半米,有圆形、椭圆形、桃形等,装饰绒花绒球,鼓柄上有铁环和小铜环,击鼓的键是一薄竹片,宽窄如筷头,也饰以绒花绸条。左手持鼓,右手拿鼓键,边敲边抖动,鼓声与铜环撞击声相配合,悦耳动听。打一阵鼓,唱一阵歌,歌词多为民间流行的故事传说,通俗易懂,曲调清新。男女皆可表演,但女多于男,妇女击鼓姿态妩媚优美,男子击鼓刚劲洒脱奔放。表演套路有团鼓、追鼓、大掮鼓、小掮鼓、串胡同、拉抽屉、斗公鸡、摇斗跪、回香鼓、捕蝴蝶、跑大掮、四方斗、夹篱笆等13套。

太平鼓形成于清代初叶,又叫单鼓、拜鼓,本是满族早期祭祀和庆祝丰收时进行的歌舞表演活动。太平鼓的表演深受子弟书和二人转的影响,并吸收了东北民歌、东北大鼓等民间艺术的表演特色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民间曲艺形式。太平鼓有大小之分,鼓面为单面,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铁圈铁把、鼓面由驴皮蒙制,直径约尺许,把长约四寸,下面缀有铜钱。鼓鞭由竹条制成,并饰以彩布条。表演时,艺人右手执鼓左手执鞭,同时还配有花裙大褂、神帽、腰铃等道具,一边击鼓一边跳舞,间或配以歌谣、小调。太平鼓的唱腔具有说唱性的特点,极具东北地方特色。太平鼓的唱词叫香卷,与鼓词句式相类似,唱词的内容有各类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太平鼓的舞蹈粗犷豪放,节奏明快,并融入了一些武术和杂技技巧,独具特色。鼓在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舞蹈时,单鼓随着鼓点的缓急上下翻飞,花样繁多,如扑蝴蝶、请安、捞饭、踢踺、烙饼等模仿日常生活、劳动的动作,直至尽兴。太平鼓艺人俗称跳单鼓的、烧香的等。艺人有专门以此为业的,也有农民在农闲时出去演出的。著名的艺人有张财发、孙财久、张永惠、陈俊清、夏广祥、杨希春等。传统剧目有《武王伐纣》、《孟姜女哭长城》、《李翠莲盘道》等。

是明清以来民间用以为春节、元宵佳节助兴的乐器。鼓框有圆形和八角形几种。鼓面糊高丽纸,并加彩绘。旧时,妇女平日居家无事,以敲太平鼓为乐。其歌舞、击鼓,均是一人所为,故又有“单鼓”之称。舞者,左手持鼓,并不时摇抖;右手指弹击,形成节奏,配合歌曲,边击边唱。

20世纪30―40年代,太平鼓失传。近几年曾挖掘整理,得以恢复。但只局限于剧场演出或重大节日的表演。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