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平鼓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平鼓舞分类:【传统文化】 蒙古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丁内蒙古东部农牧区。太平鼓为蒙、满等族膜鸣乐器,圆形或扇圆形,由铜或铁、竹围成形状,上蒙皮革而成,革面有彩绘山水图案,有柄,长20厘米左右,柄端缀有饰物。太平鼓舞多为妇女于喜庆节日等时集体表演。舞者左手执太平鼓,右手执鼓鞭,边击边舞,无其他乐器伴奏,完全按鼓点套路进行。击鼓动作按其形象分称“脆走马”、“踢毛毽”、“扑蝴蝶”、“拉大锯”、“滚绣球”等,身段动作以腰为轴心,前俯后仰、摆动双肩、抖动上身等。舞步多用方步、踏步间有跳、转等,开放有力,富有弹性。结合画面变化,鼓声嘭嘭,展现了蒙古族人民豪迈淳朴、活跃开朗的性格。舞技高超者作单人表演时,可将鼓在头、颈、手、腿等部位盘绕回旋,或舞动四、五面鼓,同时抛接,并做旋转和下腰等动作,表现出精湛的技艺。传说此舞源于古代萨满教巫师为民禳灾解难时以鼓为法器,边击边舞,后仿效流传,演变而成。 蒙古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内蒙古东部。多为妇女于节日和庆年丰收时以集体舞形式表演。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鼓鞭击鼓。击鼓动作多变,身段动作以腰为轴心,时而前腑抖肩,时而俯倾梗摆,使双肩和上身迅速而激烈地抖动。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多用方步、踏步。高潮时,边摇鼓、击鼓,边上身侧仰、大步跑动。动作豪迈淳朴、活跃开朗。无乐器伴奏,随鼓点节奏变换舞姿、舞步。 太平鼓舞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鼓乐舞蹈。太平鼓亦称“腊鼓”、“长鼓”、“单鼓”,甚至有人叫它是“羊角鼓”。太平鼓最早用于“腊祭”仪式中,起源于原始的驱疫逐邪。在永登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鼓,形若喇叭,用红陶制成,为当时的打击乐器,它很可能是太平鼓的前身。后来人们根据打击经验,逐步将小端扩大,成为现在见到的太平鼓。至少在唐宋时,太平鼓已用于道场祭祀及庆典活动中。 兰州老年太平鼓队(瞿士凯摄) 据杨玉兰《天下第一鼓―――兰州太平鼓》以及其他研究者介绍:“兰州太平鼓”是庄稼汉显示力与美的“劲”舞,无论是鼓的制式、鼓手的服饰还是舞姿与打法,都显示了“刚劲”二字。兰州太平鼓,鼓身长70厘米左右,鼓面直径40厘米,鼓重9~19公斤。鼓身绘“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鼓面绘“太极八卦图”。鼓身颜色分红、黑两种,打鼓不用槌,而用麻绳拧成的鞭,鞭长约65厘米。压鼓条上拴有五颜六色的绸条。鼓手整个装扮如戏剧舞台上的武松,黑罗帽,耳边插朵英雄花,额中有小圆镜,里穿白色对襟褂子,外罩黑褂子,下穿黑色灯笼裤,足蹬白麻鞋,白布长袜,长腰带前边绾一个花结。表演队由数十名或百名鼓手组成,排成两排或三排,中间用3米长“压鼓杆”指挥,前后是锣和钹。领头鼓比其他鼓大一倍;打法是兰州的低鼓,边走边用脚踢打;中鼓是在双腹前后敲打;高鼓是左手举鼓至头顶,右手提鞭起右腿击鼓面,鼓在空中翻滚,犹如“鹞子翻身”。对打鼓指鼓手之间对打,如战士习武。兰州太平鼓将戏剧舞蹈架子功的技法与武术的技法揉进传统打法,通过闪、转、腾、挪、翻、骑、搓、磨、敲、蹲、刮、举等一系列舞蹈动作,再加之节奏的速度与变化,队形与场景的巧妙搭配与美术化,都使整个表演过程气势雄浑、粗犷刚健,真有“响彻云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它成为每年春节闹社火中必备的节目。兰州太平鼓也不断地创新,高难度内容的增加,令国人耳目一新,适应了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水平。不断创新是艺术发展的生命。兰州太平鼓在近几年有了崭新的变化。编舞创作了“龙舟飞行”、“大漠驼铃”、“英雄习武”、“八面埋伏”、“四方抖风”、“太平盛世”、“鼓舞腾飞”、“旗开得胜”、“大轿迎宾”、“黄河儿女”、“女中豪杰”、“擂台比武”、“牡丹盛开”、“高原风采”、“古道风韵”、“孔雀开屏”等16种阵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