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太庙

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帝王的祖庙。古“大”、“太”字同,“太庙”又作“大庙”。初周天子和诸侯的始祖庙为太庙。《礼记?祭统》:“君致齐(斋)于外,夫人致齐(斋)于内,然后会于大庙。”汉郑玄注:“大庙,始祖庙也。”春秋时,鲁国称周公庙为太庙,因周公姬旦是鲁国始祖。《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太庙”,即“周公庙”。后代相沿置,以皇帝祖庙为太庙,设于京师。今北京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是现存唯一旧太庙,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祖庙,有前后三座大殿,前殿为祭场,每年岁尾年终举行大祭;中殿为寝宫,供奉本朝帝后神位;后殿叫祧庙,供皇帝远祖神位。详见“宗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此后屡经重修,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太庙是根据“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永乐八年建都城时已按《周礼》“左祖右社”古制,在紫禁城前东西两侧,对称地规划为太庙和社稷的所在地。端门前开有东庑一门和西庑一门,分别通往庙、社,也称太庙门和社稷门。占地19.7万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由三重围墙构成封闭式庭园。在自北而南的中轴线上有石桥、戟门和前后三座大殿依次排列。四周植有浓密古柏,气氛庄严肃穆。前殿是太庙的主殿,为皇帝行祭祖典礼处,原为九开间,乾隆晚年改建为十一间,进深四间,面积2240平方米,重檐庑殿黄琉璃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石栏围护,望柱雕以龙凤纹。殿内主要梁架外包沉香木,其余构件均为名贵的金丝楠木。天花及四柱皆贴赤金花,不施彩绘。大殿两庑有连檐通脊的配殿,东殿供奉有功皇族神位,西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中、后两殿均为九开间的庑殿顶黄琉璃瓦大殿,中殿称寝殿,清代为供奉太祖至穆宗历代皇帝牌位之所;后殿称祧庙,有红墙相隔,殿内奉祀清朝远祖神位。两侧还有井亭、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戟门五开间,原列有铁戟120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全部盗走。辛亥革命后,太庙一度仍归清室所有。1924年改为和平公园,1928年废公园名,收归故宫博物院管理。1950年改为劳动人民文化宫。

清代爱新觉罗皇室家庙。后金天聪十年 (1636),清太宗皇太极命于盛京 (沈阳) 城抚近门(大东门)外五里许建,供祭清四祖及太祖高皇帝、高皇后神位,有名将费英东、额亦都等配享。清入关后,遵明制迁于北京紫禁城午门之左。乾隆四十三年 (1778),将原太庙改移盛京皇宫大清门东,即今沈阳故宫太庙,用以尊藏历朝帝后册宝等物;清帝东巡,多拜谒于此。建有正殿、配殿、配房、正门、焚帛楼等。原太庙遗址现已无存。

清帝爱新觉罗氏家庙。始建于1636年。位于盛京城抚近门(今沈阳大东门)外5里处(今已不存)。内供奉猛哥帖木儿、福满、觉昌安、塔克世四祖及努尔哈赤与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母),并附宗祖礼敦巴图鲁等配享。1644年迁都北京后,复建太庙于北京紫禁城正门午门之左。乾隆年间移建大清门之东。清太庙凡三殿,前殿为享殿,是大享时祭祀中殿神主,岁暮大袷(xia)时合祭后殿、中殿神主举行仪式的地方。殿内设金漆宝座、神牌。每殿座数与寝殿每室神牌数一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