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昊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太昊陵

分类:【传统文化】

在淮阳县城北1.5公里。据文献记载,春秋时已有陵墓,汉代在陵前建祠。占地875亩,分内外两城。以陵墓为中轴线,由南而北依次是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王殿、太始门等。太极门、显仁殿以内两侧有钟鼓楼等。内外城之间,左侧有女娲观、玉皇观、三仙观,右侧有岳飞观、真武观、太清观。园内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寝殿后是伏羲陵,高20米,上圆下方,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前巨碑上镌“太昊伏羲之墓”。登上陵顶,远眺四野,有“羲陵岳峙”之称。陵后有蓍草园。

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蔡河北岸,传说中“三皇”之一伏羲的陵庙。淮阳古为陈国,传为伏羲之都。春秋时已有陵墓,汉代在陵前建祠,宋太祖赵匡胤诏立陵庙,又大事建筑。明、清两代屡加修葺。陵高20余米,周长150多米,陵区占地875亩,分外城、内城、紫禁城三道皇城。陵前立有“太昊伏羲氏之陵”碑一通。以陵墓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等建筑,太极门内两侧有钟鼓楼等。内外城之间,左侧有女娲观、玉皇观、三仙观,右侧有岳王观、真武观、太清观。统天殿居陵园正中,内有丈八木龛,内塑伏羲像,殿前有月台,高七级,可容千人。整个建筑群气势雄伟。陵区古柏参天,碑刻林立,庄严肃穆。

在河南淮阳县城北1.5公里处,蔡河半抱着城湖,古河清澈,大湖浩渺,湖滨河畔,古槐森森,松柏叠翠,传说中的太昊陵即掩映在这一片河湖环绕的丛林中,典雅肃穆,气势壮观。

太昊,又称太?、太皓,名伏羲。相传他与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人类。曾教民结网捕鱼,从事耕牧。又传说他曾制作八卦,与神农氏、燧人氏合称为远古三皇。淮阳古为陈国,相传伏羲即在此为都,在位115年。据史书记载,太昊陵于春秋时已存在,汉又在陵前建祠,宋太祖诏立陵庙,并大事建筑,至明清两代屡加修葺后,始成现在布局和规模,占地870余亩。

太昊陵园以先天门为界,分为内外两城,内城称禁城,外城称皇城,城垣均为砖砌,高3米,上有城垛。陵园内殿宇流丹,楼阁掩翠,错落有致,华彩璀灿。自南向北,依次建有午朝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寝殿)、八卦台、陵垣门、太昊陵和蓍草园。太昊陵冢今高二十余米,周长一百五十余米,顶部呈圆形,下部有方座,取天圆地方之意。陵前立有青石碑一通,宽三尺,高丈五,上刻“太昊伏羲氏之墓”7字,上三字依稀可辨,下四字因风雨剥蚀,已无可辨识。相传,此碑初琢时,无人敢写碑文,聪明善谑的苏小妹得知后即取来汗巾蘸粉快书,一气写成上述7字,但“墓”却写成“莫”,苏轼即笑她粗心写了错字,小妹则笑而不改。事后却明白小妹是欲借墓下之“土”以补“莫”之缺。从此,任后人世代品赏、评说。至今碑文虽不甚清晰,但仍不失苍劲之气。陵上白檀繁茂,苍松翳目,登上墓顶,淮阳城尽收眼底。南望,湖光山色,潋滟奇丽,绿树红楼,相映成趣;北眺,田连阡陌,如锦似绣,十里村庄,一览无余。故有“羲陵岳峙”之美誉。清雷方晓(生平不详)来游时即赋《羲陵岳峙》诗曰:

宛丘龙蟠面碧湖,岿然岳峙一陵孤。

功开天地规模大,道冠皇王气象殊。

宫阙云霞生栋牖,河潢烟雾隐龟图。

干霄桧柏凌高峤,园寝争看壮旧都。

诗不但对伏羲“功开天地”、“道冠皇王”的功德大加赞颂,且对陵园的环境、位置及气势作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描绘。

蓍草园方广八十步,因园内蓍草茂盛,故名,为“淮阳八景”之一。蓍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埤雅》认为“草之多寿者,故字从耆”,孔子即有“蓍草言其耆也”之说。《博物志》又说“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用蓍草可占卜预测吉凶。据传,伏羲即曾采集蓍草于陵前八卦台上画八卦,称“揲蓍画卦”。蓍草亦被称为“神蓍”。又传,蓍草天下少有,只这里与山东曲阜孔庙生存。每当皇帝遣官来此致祭,皆为取蓍草为凭证,以致此处蓍草身价百倍。来游者也常以蓍草为题写诗吟词,抒情言志。明参政王概(生平不详)即有诗云:

高台突兀接荒城,风雨年年蓍草生。

凤尾飘萧云气湿,龙头夭矫露华清。

重瞳此日升双阙,一本何时满百茎。

安得神龟常守护,灵根直拟献承明。

太昊陵既为“人祖之陵”,前来祭陵谒陵者即世代相传,络绎不绝。供祭自明后,规模日渐扩大。朱元璋起事后不久曾在淮阳与元军作战,并在此祷告于伏羲,后终获成功,由一农村牧童成为一朝天子,为报答伏羲,并炫耀自己为神钓天命的天子,即下令大修陵庙,又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汴梁巡游,“驻跸幸陈”自制祝文,亲临太昊陵致祭,典礼异常隆重。此后,祭陵之事愈演愈烈。据记载,仅康熙、乾隆二帝就曾遣官致祭20次。民国总统黎元洪也曾专程来此焚香膜拜,树碑立匾。至于文人墨客、文官武将拜谒者更是纷至沓来,并留众多吟诵诗文、佳句。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晚年退居后就曾常来太昊陵观花听莺,写诗著文,留下《宛丘集》,其《谒太昊祠》曰:

千里垂精帝道尊,神祠近正国西门。

风摇广殿松杉老,雨入修廊羽卫昏。

日落狐狸号草莽,年来父老荐鸡豚。

旧游零落今谁在?尘壁苍茫字半存。

诗虽多有祠的衰老景象的描写,但在“旧游零落”中却不无对这座“祖陵”的崇拜、敬仰之情,特别是“年来父老荐鸡豚”,说明“人祖”伏羲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传统的“人祖庙会”即是最好的佐证。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正是垂柳拂丝、晴花吐蕊的春光时节,此时南船北马云集淮阳,方圆数百里民众聚集于此,“朝祖进香,观瞻游览。自晨至昏,笙笛锣鼓不绝于耳,香烛纸炮,烟雾弥漫,每日竟达十数万人之多”。明时淮阳一知县何登栋曾作《太昊陵会竹枝词》对庙会盛况有所描绘:

一担行李半腰泥,策蹇驱车日渐西。

男女千百齐唱佛,皇陵竟作古招提。

赴会者虽诸多艰辛,但其“唱佛”之虔诚却令人叹服。

太昊陵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