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极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太极拳

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拳术流派之一,创于清初。初名“长拳”、“绵拳”或“十三势”。乾隆年间,王宗岳以《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哲理解释拳理,著《太极拳论》,始定名。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创编人陈王廷综合明代名家拳法、特别是戚继光三十二势长拳,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吸取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要求按经络通路,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亦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后人著录《陈氏拳械谱》有陈所创拳5路,其中内长拳108式1路,习称“陈式老架”。流传过程中派生出多种流派,有杨式、陈式新架、吴式、武式、孙式等。练拳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太极拳除拳套外,尚有散打形式之推手,以及器械练习之刀、剑、大杆等。

著名武术拳种之一。早期曾因其动作滔滔无间而称“长拳”,取绵绵不断之意称“绵拳”;又因其含五步、八法而名“十三势”;亦依“柔”之特点称之为“软手”。清乾隆年间,民间武术家王宗岳(1736―1795)首先以《易经》中阴阳太极哲理解释拳义,故名太极拳。明末清初河南温县人陈王廷是太极拳的主要代表人物。该拳术是以宋以来哲学思想为基础,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综合吸收了民间与军队流传的名家拳法(如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结合古代导引、吐纳术,吸取阴阳学说及中医经络学说创编而成。强调形体活动与意念活动高度统一,具有良好的运动保健作用。

太极拳在流传过程中派生出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等不同流派,各派在架式、风格、技术结构和特点上大同小异,均要求心静意专,意识趋先,呼吸深匀,平稳自然,中正安静,柔和缓慢;圆活完整,协调连贯;轻灵沉着,虚实分明。姿势上要求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圆裆松胯,沉肩坠肘,舒指坐腕。技击上讲究“听劲”,判断、以静制动,静以含机,动以变化,动中求静,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借力打力,缠绕粘随,随机应变等;其基本方法包括?、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等。除拳之外,尚有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枪、大杆等器械套路。

太极拳在国内外影响甚大,盛行于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以及港、澳、台等地。

以太极阴阳的哲理为依据,以太极图形组编动作的一种拳法。太极拳讲求动静、阴阳,形体外动,意识内静,动静结合,内外合一,体现了“太极”之本意,达到激发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使生命力更加旺盛的目的。太极拳是一种从实战拳法中转演而成的健身拳法,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常年坚持锻炼,则有益气、固肾、健脾、通经脉、行气血、养筋骨、利关节的作用,可治疗神经、循环、呼吸、消化诸系统及关节、肢体等多种疾病。太极拳的派别主要有陈派、王派、杨派、吴派、武派、孙派、宋派等。

拳种之一。早期曾称“长拳”、“绵拳”、“软手”,清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后,其名才确定为“太极拳”。该拳之起源有多种说法,大致有①唐许宣平、李道子所创。②元末明初武当山道士张三丰所创。③明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卜所创。④清乾隆年间王宗岳所创。⑤据唐豪考,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一般认为此说可靠。陈为明末庠生,据传曾在河南温县任乡兵守备,晚年消退隐居,作有“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的诗句。他综合了当时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各家拳法,结合世代导引、吐纳术、吸取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成拳。后人所著录的《陈氏拳械谱》中,有陈所创之拳共五路,又名十三势长拳一○八式一路,炮捶一路,习称“陈式老架”。在流传过程中,又派生出许多流派,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了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各式太极拳的基本风格和技术结构大同小异,除了各有自己的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太极枪,太极大杆,也有对练如太极散手,双人粘枪等。各种太极拳都以?、

、挤、按、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均要求心静意专,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圆活不滞,协调连贯,轻灵沉着,虚实分明,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发劲完整。目前,太极拳因具有较高的健身作用和医疗疾病之功效,而成为国际医疗体育项目,并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太极拳是中国著名拳术之一。太极拳为明末清初中国南温县陈家沟著名武师陈王延所创。陈王延早年曾带兵作战,明亡后,开始隐居创造拳法。

从接触和收集到的明代名家拳法中,汇集众长,较其异同,结合导引吐纳,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创编了太极拳 《二十三式》 5套。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 《周子全书》 中的 《易经》 阐述的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 《太极拳论》,太极拳才由此得名。此后,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逐渐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以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和孙氏太极拳流传较广、特点显著。陈氏太极拳是最早的太极拳种,其他流派的太极拳都是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陈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为陈王延所创,原有5个套路,又名二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一套,炮枪一套。从陈王延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流传的陈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经过精心编排,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陈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家沟拳师陈有本编创的,顺序与老架相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人称之为 “小圈拳”,把老架称为 “太圈拳”。这种拳传至陈鑫后,著有 《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清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古人们称为 “赵堡架”。

杨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人杨露禅所创。杨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做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们称他的拳力为 “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艺高超,当时人称 “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人练拳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的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并由其子修订为中架子,由于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相济,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逐渐地被人们所喜爱。1928年后,杨露禅的儿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1957年,根据杨氏太极拳整理成 《太极拳运动》 (88势),1963年又出版了 《杨氏太极拳》 一书。

吴氏太极拳为满族人吴鉴泉所创,吴是清末河北大兴人,其父全佑曾从师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吴鉴泉继承并发展了全佑的拳法,并改成汉姓吴,他传授的拳术连绵不断,式正招圆,舒松自然,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被后人称之为吴氏太极拳。1958年曾出版 《吴氏太极拳》 一书。

武术太极拳为清末人武禹襄所创,武禹襄早年从师杨露禅学太极拳,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 《太极拳》 一书,以练拳心得归纳出锻炼要领 《身法十要》逐渐形成其身法严谨、动作舒缓、虚实分明的风格。1963年曾出版 《武氏太极拳》一书。

孙氏太极拳为清末河北定县孙禄堂所创。孙禄堂自幼酷爱武术,先后学过形意拳、八卦拳等。民国初年开始学太极拳,并采各家所长,融会贯通,形成了进退自如,舒展圆活的孙氏太极拳。因其开合相接,又称 “开合活步太极拳”。1957年曾出版 《孙氏太极拳》 一书。

太极拳虽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皆强调静心用意,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刚柔相济。因此,既可用技击,又可锻炼身体。对于活经舒脉,发展力量、速度和反应能力,有较好的作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气管炎、肺结核、骨溃疡等各种慢性病有良好的防治疗效。因此,太极拳运动不仅已遍及全中国,并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欢迎。目前,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纷纷成立了太极拳协会,出版各种太极拳书籍,积极与中国进行太极拳交流活动,使太极拳运动得以很快发展。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要求是: 头保持 “虚领顶颈”,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自然平视; 嘴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肩平正松沉,不应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腕下沉 “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背舒展伸拨,称为 “拨背”,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臂向内微敛,称为 “敛臂”,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腰稳健扎实,旋转灵活,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明。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