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清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清宫分类:【传统文化】 道教著名宫观(guàn贯)。“太清”是道教所谓“三清”(人天两界之外三处仙境)之一,为神仙居处,故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重要者有三处:①在河南省鹿邑县城东5公里。原为楚国苦县,传为道家鼻祖老子故里。此宫创建于东汉延熹年间(158―166),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大殿为清初重建。旧址上残存唐代道德经碑和宋真宗书碑各一,高大雄伟。另有元、明、清各代碑刻题记多块。②在辽宁省沈阳市。原名“三教堂”,创于清代康熙四年(1665),为全真道十方丛林之一,后几经重修或扩建。宫内建有老君殿、关帝殿、玉皇阁、吕祖楼、大方堂等,规模较大。③在山东省崂山东南部。又名下清宫、下宫。原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所建道场,明代万历年间倾圮,今存为后世复建,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院。前临大海,三面环山,所谓崂山胜景之“太清水月”即此。 在河南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传为老子故里。太清,道家谓天道,又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处,道教徒常用以名其宫观。此宫创建于东汉延熹年间,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大殿为清初重建。旧址上残存唐代道德经碑和宋真宗书碑各一,高大雄伟,保存完整。另有元、明、清各代碑刻题记多块。大殿飞檐华美,气势宏伟,琉璃瓦有红、黄、绿,色彩耀目。柱子、门窗上有精工雕刻的花朵。宫前有一根一米多高、小碗口粗的铁柱,据考证是老子“柱下史”职官的标志。宫观前围绕古老的汉柏,华盖如亭,一片葱郁。 道教宫观名。“太清”,为道教所奉三清仙境之一,传为神仙所居之地,故常以之名宫观。各地的太清宫较多,其中较著名的如: ①河南鹿邑县东(古名苦县厉乡曲仁里)的太清宫,传为老子诞生地。东汉延熹年间(158―166)始建;唐乾封元年(666),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再建祠庙,称紫极宫。天宝二年(743)改称太清宫。以后历代均有修缮。尤元以后更成为全真道著名宫观之一。现存清代大殿和唐、宋碑刻。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②山东崂山东南的太清宫。原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所建的道场。现存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并有常年不涸之神泉水及元世祖忽必烈护教文碑等文物。③沈阳市太清宫。原名“三教堂”。清康熙二年(1663)建。为全真道十方丛林之一。宫内建有老君殿、关帝殿及玉皇阁、吕祖楼、十方堂等,规模宏大。 道观名。在亳州卫真县(今河南鹿邑)。相传为老子诞生地。旧名紫薇宫,唐天宝二年(743)改今名。大中祥符七年(1014),宋真宗曾亲奉天书赴太清宫行朝谒礼,并加号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此前“天书”屡降,真宗声称梦神人传达玉皇大帝之命,要他像唐代那样恭奉老子,于是上演了一出以神道设教的闹剧。 在鹿邑县老子故里,创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鹿邑县)曲仁里人。唐代李氏王朝崇拜老子思想,又因老子名李耳,于是追封老子为李姓始祖,视老子祠为其家庙,遂扩建宫阙殿宇“如帝者居”。乾封元年(666年)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建紫极宫,天宝二年(747年)改为太清宫(前宫)。武则天于光宅元年(684年)追封李耳母亲为“先天太后”,祀于洞霄宫(后宫)。二宫南北相距0.5公里,合称太清仙境。宋真宗曾亲自谒拜,并下诏修缮和扩建原有宫殿。此时,殿宇达600多间,占地700余亩,北宋末年毁于火。金代重建,元末被拆毁。现存后宫正殿、偏殿各三间,均系明清建筑。殿前有古柏数株,另有“唐道德经注碑”一通,宋碑三通,金碑一通。“唐道德经注碑”因是唐代皇帝亲撰,虽然屡遭水患、淤埋、水蚀、风化,有些字迹已不清,但仍为我国珍贵文物之一。 位于沈河区西顺城街16号,现为沈阳市道教协会所在地。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为道教龙门派第八代祖师郭守真所建。初名三教堂,供奉玉帝。康熙八年御赐道经一藏,贮于阁内。雍正九年(1731)重建,增其两廊,规模始备,遂易今名。宫院建筑为三进院:一进院有关圣殿、灵官殿、水云堂等;二进院有老君殿、客堂、寮房等;三进院中间为玉皇楼,东为吕祖楼,西为邱祖楼,还有斋堂、善功祠等建筑。太清宫是全国道教的重点宫观,也是东北道教的中心。这里每年有四次较大的道场,即农历正月十九的邱祖诞辰;二月十五的老子诞辰;四月十四的吕祖诞辰和七月十五的中元节。道场之日,道士诵经、鼓乐齐鸣,观者甚众。 又名下清宫、下宫。坐落于崂山东,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环境清幽。系宋初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所建。明万历间塌毁,一度由憨山和尚于宫前建起海印佛寺,不久寺毁,重又建宫,规模扩大。三清殿居中,东有三官殿,西有三皇殿。三清殿后,有吕祖庙,东有清末翰林尹琅若所建翰林院。三皇殿内壁嵌元世祖忽必烈护教文碑和成吉思汗所颁金虎符文。院中植有汉柏、唐榆、宋银杏。凌霄花、盐肤木缠绕汉柏而生,名“古柏蟠龙”。还有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中花仙绛雪的化身耐冬(即山茶花)。宫后巨石有康有为题刻“天上玉芙蓉,谁掷东海滨”等诗句。院外有神水泉,水清甘冽。东面山顶,是赏月的胜境,称“太清水月”。 位于城东5公里处,又称老子庙。原为楚国苦县,道教始祖老子李耳故里。始建于东汉,兴盛于唐宋,历代屡加修葺,现存太极殿、三圣母殿、娃娃殿为清代重建。旧址上残存唐玄宗李隆基书镌“道德经注碑”和宋真宗赵恒书“先天太后赞碑”,高大雄伟。其中“道德经注碑”虽碑石风化,字迹模糊,仍不失为珍贵文物。另有元、明、清碑刻题记多块。1981年,对太清宫进行维修。太极殿顶覆琉璃瓦,八柱五梁,四壁彩绘;新建碑楼,巍峨庄严,与其他建筑相映生辉。 又名下清宫,简称下宫。在崂山东南,面临大海,三面环山,环境幽静,气候宜人,素有“小江南”之称,崂山胜景“太清水月”即此。太清宫是崂山规模最大、历史较长的道院。原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所建道场,明万历间倾圮,憨山和尚于宫前建海印寺,寺旋毁,复建此宫并有所扩建。现有庙宇房舍240余间,庙堂分三组,三宫殿、三清殿、三皇殿。宫中奇花异卉,四时不绝。耐冬花开,红艳如火,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篇所描写的红衣女子绛雪,传为耐冬花的化身。院内汉柏、唐榆、宋银杏均历经风霜,至今仍柯干嵯峨,蓊郁葱倩。凌霄花盘绕汉柏而上,蜿蜒如龙蛇,名曰“古柏盘龙”。三清殿前有碧水一泓,宫中道士曾名之为神泉水,即大旱之年亦不涸竭。三皇殿内壁嵌元世祖忽必烈护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颁金虎符文。宫后巨石有清末康有为二度太清题刻。宫东道旁有一巨石,高达丈余,上刻“波海参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小字一行。每当月夜,天风海涛,空明一片,一轮明月脱水而出,大得出奇,皎洁得如同初出浴的少女,令人叹为观止。 东北地区道教中心。原名三教堂。位于沈阳市沈河区西顺城街一段。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乾隆三十年 (1766)重修,乾隆三十二年(1768)进行扩建,乾隆四十四年(1779)始具规模。辛亥革命后,“中华道教总会关东道教分会”成立,其址设于太清宫内,遂成为东北第一道教丛林。宫院共分四进,前三个院落保存较完整。第一进院落以关帝殿为主要建筑,其面阔三间,大木架结构,歇山顶,墙体丝缝,格扇门窗,明间开四扇门,内祀关公像。第二进院落以老君殿为主要建筑,其面阔三间,建筑结构为硬山起背式,墙体磨砖干摆,墀头饰浮雕图案,檐下采用传统的苏式彩绘,平板枋上置五踩三翘青绿斗拱,雀替刻龙凤纹饰。殿正面无槛墙,柱间均由格扇门封闭,门心板饰花卉图案,台基高约1米,殿内饰太上老君像。三进院以玉皇阁为主要建筑,该建筑为硬山式结构,阁制二层,面阔三间,其内祀玉帝画像。院落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吕祖、丘祖二楼,内祀吕洞宾及丘处机像。1963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