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白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白楼分类:【传统文化】 又名谪仙楼、青莲祠。为纪念唐诗人李白而建。在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旧属当涂县)。唐代上元三年(761),李白病留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家,次年病亡(传为酒醉下水捞月而死)。楼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806―820),宋、明均加修茸。后毁。现楼为清代光绪三年(1877)重建。为两进三层木结构,主楼双侧有厢房,檐下嵌有重修太白楼碑记、李白生平碑记,楼内有李白雕像。 又名谪仙楼、青莲祠,在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是后人纪念唐李白而建造的宏大楼阁。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宋元明清,几次毁于兵火,今存之楼为清光绪年间建筑。依山而建,前后三进,左右回廊,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主楼三层,飞檐翘角,黄绿琉璃瓦覆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大门两旁各有一尊石狮,形态活泼,门上有金书横额,檐下两壁嵌有重修太白楼碑记和太白生平碑文。进入一楼,迎面一巨大屏风,绘有太白漫游采石画,壁上挂太白游踪图。楼上设两尊黄杨木雕的太白像,神态潇洒,栩栩如生。楼内还有太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诗集陈列,以及流传的名士文人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供人欣赏。 在安徽歙县练江南岸。相传李白访歙州名士许宣平,在此饮酒赋诗得名。天宝年间,李白自翰林出,在洛阳传舍见许宣平所作的被传抄的诗篇,赞曰: “此仙人诗也!”于是前来访许,未遇,留下《题许宣平庵诗》: “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窥庭但萧索,倚柱空踌躇。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余。”楼始建于唐,屡圮屡兴,现有前后两进,依山傍水,古雅清幽。 即太白酒楼,在山东济宁市南部旧城墙之上。传为李白客游任城(即今济宁市)时饮酒处,后人建楼以纪念,唐人沈光篆书作文。楼原在任城故城内,元代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移今址。1948年因战火毁坏,解放后重修。两层飞檐,歇山顶,通高20米,四周阳台宽敞,面积近5000平方米。二楼内壁嵌李白、杜甫、贺知章阴线浅刻画像,系明万历年间李汉章立石。外壁周围镶金、元、明、清各代碣石40余块,包括颂、题咏等,有“太白一去不复留,任城尚有崔巍楼”之语。楼下存斗大“观”字刻石一方,传为李白手书,系清嘉庆十年(1805年)运河边出土。州志载,同时出土的还有“壮”字石刻,已佚。楼东里许有涮笔泉,传为李白涤笔处,原有墨华亭, 现存“墨华”二字石刻。 位于马鞍山市西南7公里的采石矶麓。背靠危矶,前临大江,风光奇丽。楼初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年),原名滴仙楼。宋明时曾修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改名为太白楼,亦称“唐李公青莲祠”。现存楼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所建,当代重修。楼高1.8米,分3层,前为楼,后为祠,采用我国传统建筑式样,飞檐重阁,雄伟壮丽,与岳阳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齐名,合称江南“三楼一阁”。楼内有两尊李白木雕像:一尊是李白傲然挺立的站像,另一尊是李白“举怀邀明月”的半卧像,神采飘逸,栩栩如生。楼内还陈列各种版本的李白诗集、李白的《上阳台》手书拓本,以及古字画、历史文物等。登楼远眺,青山白云,万里江流,令人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感。 位于歙县古城西门外太白桥头。这里依山临水,风光优美。楼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两层楼阁,飞檐挑梁,古色古香,为明清建筑风格。相传唐天宝六年(747年),李白至歙县访隐士许宣平未遇,在此地酒楼饮酒消愁,随口吟出一首赞景诗:“?木划断云,高峰顶参雪。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后人为纪念李白之游,在江边建太白楼。1955年,1980年先后两次重修。现太白楼厅内挂有太白图1幅,为著名画家、歙人江观清所绘;厅柱上有安徽书法家葛介屏所写楹联:“四碧青山开醉眼,一缕风月话诗心。”楼内还陈列古字画、古砚、古墨、古币、古刀剑、古屏风等上千件文物展品。太白楼旁有歙县另一胜境新安碑园。 位于济宁市中区太白中路61号,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天宝年间寓居任城(今属济宁)时,经常饮酒赋诗,后人在此建楼纪念,称“太白酒楼”,1952年落架重修。现楼高15米,阔35米,占地4000平方米,为两层七楹高楼,上层檐下正中嵌有“太白楼”三字。四周走廊环绕,墙上镶嵌碑刻诗篇。二楼后墙正中镶有“诗酒英豪”字样石刻,石刻下立有李白、杜甫的线刻画像石。 位于城西太平桥侧,背倚青山,前临练江,是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双层楼阁,飞檐挑梁,两进五开间,建筑面民200平方米。相传,唐天宝六载(747),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未遇,于此饮酒兴叹,作诗记事:“我吟传舍诗,来访真人居。烟岭迷高迹,云林隔太虚。”后人为纪念李白练江之游而建此楼。现楼于1955年、1980年两次大修。厅柱楹联:“四碧云山开醉眼,一缕风月话诗心。”中挂太白图一幅。楼内陈列古字画、古砚墨、古币、古刀剑、古屏风等上千件文物。 位于市南城墙上。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旧居,或云李白客游任城饮酒处,故又名太白酒楼,李白移家南去后,此楼曾废弃。唐咸通二年(861)正月,吴兴人沈光在任城时,题写“太白酒楼”匾额。楼原在任城故城内,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于今址重筑太白楼。楼台基高4.5米,歇山式顶,两层飞檐,通高20多米,占地5000多平方米。二楼室内正门上方有“诗酒英豪”大字巨型石匾,为明万历年间李汉章所立。匾下墙壁嵌贺知章、李白、杜甫三人阴线浅刻画像。楼外壁周围镶有金元明清碣石40余块,皆为游人题咏。楼内有“观”字刻石一方,字大如斗,传为李白手书,系清嘉庆十年(1805)在运河边出土。又藏行草《清平调》卷轴,也传为李白墨迹。三首连写,连同跋语长两丈五尺,卷末署“天宝元年李白醉书”,下盖方章。卷面盖有数十枚收藏家印鉴。楼东有涮笔泉,传为李白洗笔处。原有墨华亭,现仅存“墨华”二字石刻。楼原址前有南池,即杜甫游吟之地。唐人沈光有《李白酒楼记》,明人杨士聪有《太白楼赋》。刘基、谈迁等明清名人也多有题咏。 纪念李白的建筑物。国内著名的太白楼即有三处:①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在安徽马鞍山市翠螺山下牛渚矶上。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有名的“三楼一阁”。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历代加以修葺,至今犹保存完好,今存之楼为清光绪年间建筑。依山而建,前后三进,左右回廊,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主楼三层,碧色的琉璃瓦,?飞式的座顶,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李白晚年寄寓当涂,曾多次来此漫游,写诗填词,抒情遣怀。大厅内有2米多高黄杨木雕李白立像一尊,长襟束发,昂首凝思,表现出诗人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性格和爱国主义情怀。大厅左侧为陈列室,还有一尊李白半卧雕像,以及大量李白生平活动的实物和拓片,和历代诗人画家歌颂李白的诗、书、画百余件,供人欣赏。登楼远眺,江流田野尽收眼底,风光绮丽无与伦比,因此,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誉,千百年来,文人名士纷至沓来,题诗吟咏,赞不绝口。②安徽歙县练江南岸,也建有太白楼,相传李白访歙州名士许宣平,在此饮酒赋诗而得名。楼始建于唐,屡圯屡兴,现有前后两进,依山傍水,古雅飘逸,为当地古迹名胜之一。③山东济宁市南部旧城墙上,也建有太白楼,即太白酒楼。传为李白客游任城(即今济宁市)时饮酒处,后人建楼以纪念。楼原建在任城故城内,元代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移至今址。1948年因战火毁坏,解放后重修。楼系两层飞檐,顶为歇山式,通高20米,四周阳台宽敞明亮。二楼内壁嵌有李白、杜甫、贺知章阴线浅刻画像,系明万历年间李汉章立石。楼外壁周围镶有金、元、明、清各代题咏碣石40余块。楼下还存有斗大“观”字刻石一方,相传是李白手书,清嘉庆十年(1805)在大运河边出土后移此。楼东里许有涮笔泉,相传是诗人洗笔的地方,原建有墨华亭,现仅存“墨华”二字石刻,供人观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