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头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头饰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妇女以长发为美,尤其在梳髻时代,发短、发疏或发秃的妇女,为达到时尚标准,只好在发间结上一些假发,也称作假髻。假髻多由假发制成, 有 “头”、“髻”、 “髻”、 “鬏髻”、 “蔽髻”。王后所戴的假髻称作“副”,也叫 “副贰”。从汉代开始不断有假髻出土,南北朝隋唐时代也很盛行。巾帼也是一种假发,因属妇女专用,故引伸为妇女的代称。不过与假髻不同,巾帼是纯为假发编织成的貌似发髻的饰物,用时只要套在头上即可,与帽子颇为相似。唐代称这种形式的假髻为 “义髻”。清代妇女也有戴假髻的习俗,比较典型的是满族妇女的旗髻。道光以前,满族妇女梳髻,一般多在髻中插上一个框架,俗称架子头。咸丰以后,髻式逐渐增高,进而发展成一种高如牌楼式的固定饰物,戴时只要套在头上,再加插一些绢花即可。古代妇女将头发挽成发髻后,还要以簪钗贯连固定,以免发髻散乱。簪本名 “笄”,早在新石器时代,妇女就已经使用发笄。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十五,便要举行“笄礼”,古时称女子成年谓“及笄”,盖源于此。古代发笄形式繁多,从质料看,就有石、竹、蚌、玉、骨、铜和金等多种。秦汉以后,笄称作“簪”。这时期无论在材料上、设计上、加工制作上,都有更高要求。上古时期的石笄、蚌笄、竹笄等,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玉簪、金簪、玳瑁簪、琉璃簪等。玉簪在汉代以后,一直是妇女的主要头饰。古代妇女头饰中,还有一种发钗的饰物。发钗具有发簪同样的作用,不过为双股。两汉时期,发钗为并列的双股。两晋以后,两股之间距离明显分开。隋唐时代,高髻盛行。这时流行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制成的发钗。宋代发钗又恢复到两股并列状。明清之际,发钗的制作花样翻新,更为精美。从春秋时期开始,在簪钗的基础上,产生了步摇。步摇的底座通常为钗,钗上缀有活动的花枝; 走动起来,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地摇曳,故名步摇。两汉时期步摇比较流行。唐代妇女对步摇的使用也十分普遍。五代时期插戴步摇者仍很普遍,此后逐渐衰落。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时间一久,便形成了妇女插梳的风气。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古人便有了插梳的作法。秦汉以后衰落,至魏晋以后,插梳之风才流行起来。唐代妇女不仅喜欢插梳,同时还喜欢插篦。宋代妇女崇尚插梳,不下于唐代,而且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元代以后,插梳之风,逐渐式微,到明清时差不多已被遗忘。以鲜花簪首的风习,最早出现在汉代。汉以后,并未衰竭,直到清代。除鲜花外,古代妇女也插戴假花,多用罗绢。金钿也是一种假花,即用金属制成的花状饰物。唐代金钿的制作,技术极为精良。金钿上多贴一层鸟羽,被称作 “翠钿”。如果在金钿上镶以宝石或直接用宝石制成花朵,便称为“宝钿”。此外在古代妇女头饰中,还有金胜、方胜、宝镊等名目的饰物。“胜”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所用的一种头饰。汉魏时期,妇女戴胜现象十分普遍。用金制成的称金胜。方胜是由两个菱形叠压相交组成的饰物,具有连绵不断的吉祥寓意。镊子本来是妇女修容的一种工具,有时也用来插发,俗称“宝镊”。 镶宝金钗 辽宁人素重头饰,尤其满族,特别注重修头。故民间有满族人重头不重脚,顾头不顾脚之谑,因那时汉族以缠足为美。 满族先世古俗,男子皆剃发留辫,女人辫发盘髻。《新唐书?北狄传》载:?砣俗编发,缀野豕牙,插雉尾为冠饰。女真人时期,女人辫发盘髻,男人辫发垂后,耳吊金环,脑后留发,以色丝系之,富者以珠玉为饰。到清代中期以后,男子发辫,有身份者,皆饰以金银珠玉,辫梢用彩丝系结。 满族女子头饰,旧时都戴礼冠,以金属丝为架,黑色绒缎裹体,上缀珠花、钗钿,因形似扇,得名扇形冠。又常用于发中做架,俗称“撑子”或“头板”。头板形同不字,底状如碗,中空,名头座。头板正中,饰绢花一朵,谓之头正,亦呼端正花。其花通常为牡丹,故又呼之富贵花。头正周围,插戴金银珠玉头簪或步摇,亦称挑竿和排杆,另饰绸绢小花数朵,又于头板右侧,镶缀彩色丝穗一束。礼冠以外,女子的头饰还有大耳挖子、小耳挖子、花针、排杆、压鬓针种种。还有一种宽长大横簪,长约四五寸,宽约七八分,因其形样宽扁,故号大扁方。 除以上饰物,满族贵妇头饰还有钿子,类似扇形冠,用铁丝或藤为骨架,裱以黑纱或红绒缎带,上缀珠宝钿花,通常饰钿花九片,并在钿子前后垂饰流苏,长及于肩。饰九片钿花名满钿,五片称半钿。因与汉族妇女所戴凤冠类同,又呼凤钿。 辽宁蒙古族妇女头饰更注重簪饰,如凤头簪、孔雀簪、珊瑚簪、方簪、扁簪、宽簪、窄簪等。又有额箍、管子头松石、珊瑚枝等饰物。 簪钗栉钿之外,辽宁妇女尤喜戴花饰头。春夏季节采摘野花插戴发鬓,秋冬两季则以绒布彩绸等制花饰头,此俗至今仍见。每至年节,辽宁各地的秧歌头都戴花饰,以金银、彩纸扎成,俗称大花山。其高米余,阔约二尺,壮观华丽,一派生机。插花美饰,中老年妇女尤甚,至今仍有遗风。婚娶之日,婆婆头必戴花,红花绿叶,倍添喜庆,美饰之外,还以为标志。 头饰习俗,体现了当地民众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乡俗民风。 女子头饰十分讲究,发分前后两半,前半部梳成若干小辫,从中左右分开,后半部梳成两条大辫,各续蓝黑丝线,穿进镶有珊瑚宝石的长方形银饰,头盖折叠绣花黑布,大辫盘压其上。头、耳、项、手腕、腰间等,各有银饰物或珊瑚玛瑙点缀,浑身上下色彩鲜艳缤纷。 未婚姑娘要将长发辫成百根小辫,每根小辫之间用线连成两块网状,覆盖于头顶左右两侧,披于脑后。前额两侧各吊一颗大的绿色宝珠,两耳前吊有黄色大蜜蜡珠,两鬓拖有两根小发辫,辫上各挂一个银圈。腰束红色丝带,带上镶嵌着三个银制“八嘎”(在三角形银板上嵌三个蜜蜡珠),腰右侧悬挂小藏刀,胸前挂一个银制或铜制的“嘎约”(护身佛像),给人以壮美感。 阿坝草地妇女,16岁开始蓄发。头发是妇女全身装饰佩戴的集中点,她们将无数细黑丝线,掺于发中,分别辫成若干小辫,从额前披于脑后,再集中分成三股,直垂于臀部,而后用三块长形皮条与发辫连接起来,布条上再饰以大小银盘、玛瑙、珊瑚、银珠等。胸前挂一长方形银牌,牌底为红布,布上绣有花纹,还镶嵌着各色若干谷粒形小珠。喜戴耳环,耳环中多垂吊玛瑙珠,以增其美观价值。 乡城县妇女的头饰很奇特。额前留有整齐的刘海,将其余头发分成左右两部分,辫成细细的发辫,左边90根,右边140根,再分别用三根獐子皮条串起来,成左右两片。结发时,左片朝向头顶,再用右片覆盖成方形,称“扎得”。然后,再将左右鬓角边的散发各辫三根发辫。然后在左右耳角上分别悬挂四根珊瑚枝,珊瑚枝上缀有3~4颗蜜蜡珠和两颗珊瑚珠,越粗越长越显示其富贵。脑后挂有用金或银打制而成的桃形“麦弄”,大小厚薄依其经济状况而定。戴金或银制耳环,藏语称“耳挖”。 藏族姑娘头饰 (汪建平 摄) 黑水嘉绒藏族男子,头盘黑丝长辫,颈挂五色宝珠,出门时腰间横插短刀。木里藏族男子喜留长发并辫成若干小辫,下端合成一根粗辫,用象牙或牛骨圈套上,拖于脑后。 珞巴族人喜爱装饰,几乎人体的各部位都有装饰品。珞巴族的头饰包括发式、耳饰、鼻饰。 发式因各部落人的喜好不同而异,男女间也有差别。阿兴部落的男子蓄长发,只剪短前额至两耳之间的头发至眉际,其余的散披在肩后。妇女前额的头发梳向脑后,编辫后扎成发髻,上别玛瑙珠子作装饰。 希蒙、卡可、民荣部落男女的发式没多大区别,即把头部四周的头发全剪掉,只留顶部的一个盖子。 崩尼部落男女均留长发。男子在前额绾一个海螺形的大发髻,发髻上横插一根木签或竹签。崩如部落男子的发式与崩尼部落相似,亦绾发髻,勇敢善战者在大发髻上还要缠上数圈细藤。阿巴达能部落的男子是在头顶前部绾上一个发髻,发髻上横插一根约30厘米长的竹签或银签。崩尼和崩如部落的妇女将头发扎成辫子盘在头上,发上系红蓝色线,有的则散发披肩,头上戴一种称作“玛尼”的饰物,(用一束束五颜六色的小串珠并排缠在头上)。 博嘎尔部落的男女均蓄长发,额前部分平齐眉际,其余的头发散披于两肩和脑后,无男女之别。 耳饰。珞巴族人中的大部分男女都戴耳饰。博嘎尔部落的妇女戴藤耳环,是用“颜巴”藤制作的。阿巴达能部落男子的双耳缀挂两三个圆形藤质或金属耳环,妇女耳垂上的穿孔很大,可以同时戴一个大耳环和数个小耳环。崩尼部落男女均戴大耳环,铜质耳环称为“阿龙”,锡耳环叫做“日济”。布瑞部落耳垂上穿孔,悬挂小串珠子或戴藤、金属耳环。德根部落妇女和少年戴用鹿毛做成的耳环,做法是将毛缠在金属丝上,各配上一个淡蓝色的珠子。 生活在珞瑜南部部落的人有着精巧的耳饰。阿兴部落男女戴的耳环很大。耳环的前端有一底座,上面镶有三块宝石,底座下方吊数串珠子。珠子下方还饰有一对红色的棉毛穗子。这种耳环很贵重,为防丢失,便用一条双股银链固定在底座上。巴达姆和民荣部落妇女的耳饰是用6~7个银钱圈卷成的螺旋体戴在耳孔内,把耳垂撑得很大。在螺旋体的耳饰内穿有一根藤线,上挂若干珠子和小铃铛。另有一种简单的耳饰,即用一个空竹管直接插在耳垂的孔上。 鼻饰。珞巴族个别部落还有穿鼻翼习俗。崩尼人有在鼻翼上各穿一大孔、戴金属鼻环作装饰的习俗。登尼妇女也有在鼻尖两边穿孔,塞上小木棍或戴一个铁圈的习俗。穿鼻习俗在珞巴族人中并不普遍。 妇女绾头结,头饰有簪、钗、针等。簪有如意钩式、五福捧寿式、金鱼卧莲式、落叶式、孔雀式等。钗用两股金属物合成,上镶红绿翡翠;耳有耳环,腕佩手镯。首饰有金、银、铜、铁之分。富人佩带金银饰物,一般人家佩带铜铁饰物。穷苦家庭甚至用荆条削光串发插头饰物。外出做客时,在发鬓两旁还插一对绸制红花,脸薄施脂粉,涂口红,手臂戴金、银制品或玉石手镯,戴耳环。已婚妇女发鬓上有金或镀金的“挽担”,套“髻网”,插玉簪,耳有耳坠或耳环。守孝的妇女用白头绳扎头发。新婚妇女戴剪绒花成对或点翠珠花。剪发的妇女所佩戴的发夹、项链也很考究。绅商家庭女青年多爱镶金牙、涂口红、染指甲。在皖南黟县一带,姑娘只戴耳环或短耳坠,出嫁后便戴长穗耳坠,到老年或丈夫死后则改戴秤钩耳环;寡妇只能戴短穗耳坠,且嵌青绿素色以区别。新娘头上戴圆形眉箍。滁县一带妇女,梳头用梧桐树皮浸泡的创花水,农村妇女入秋后喜用凤仙花染红指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妇女佩戴首饰的习俗尚存。惟有年轻的姑娘冬季戴方形头巾,或叠成三角形围于颈项,或辫梢系红绸带。70年代末,随着服装的多样花,城市的妇女头上戴色彩绚丽的发夹或发箍,既实用,又作装饰。农村妇女则受经济条件限制,大部分仍用头绳或简易的发夹。 帽子多为儿童或男性才戴。徽州地区旧时童帽花样颇多,小孩出生后戴六天的“六裥帽”,为圆领,六个裥,无顶,每裥均有一小块红布,帽前沿钉小剪子、筛尺等银饰品,中间一只棕毛扎的老虎。六天后改戴和尚帽,又称“罗汉圈”,以圆形束裥为顶,帽前沿钉有罗汉菩萨及“长命富贵”四块字饰。也有四块银子代四块字饰的。天气凉时,戴狗头帽和有披风的风帽,帽上钉有“八罗汉”和四块字的“垂八仙”银饰。20世纪70年代以来,童帽花样尤多,色彩鲜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成年男性大都在夏、冬两季才戴帽。冬季主要有瓜皮小帽、棉帽、狗头帽、空心帽、毡帽、礼帽、马虎帽等。夏季为草帽,帽檐窄者形同礼帽,宽者形同斗笠。冬季防寒主要有毡制平顶瓦罐帽、棉线或毛线编织的尖头帽,能将长帽边放下护耳和颈脖的马虎帽等。学生有单棉制服帽。瓜皮帽、礼帽一般为官绅戴;草帽则不论贫富男女老少均可用。上年纪的男子爱戴六合帽,劳苦大众爱戴毡帽,农民尤喜马虎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风帽、斗笠、帽壳等被淘汰。帽子式样、质量也有一些变化,出现了一些新样式的帽子,如干部帽、八角帽、大盖帽、鸭舌帽、风雪帽、太阳帽、呢帽等。80年代以来,由于助动车和摩托车逐年增多,戴头盔的人渐增,礼帽也重新在城市内流行。夏季遮阳的有草帽、藤帽,花色式样多种,颜色以淡黄、白色为主。 妇女在春、夏、秋三季一般不戴帽子。劳动妇女在室外劳动则用布片或毛巾盖住头顶及两耳遮阳,称之为“头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冬季妇女防寒多用头箍和包头。头箍是用两块半月形黑绒布片,一端缝结并饰圆珠或嵌彩色玻璃圆片,置前额正中,布片朝后护住两耳;另一端缝短带,束于脑后。包头是长四五尺的软纱,叠缠脑部。此外,还有绒帽,多为老年妇女使用。此帽由黑板绒制成,帽额用黑缎,缝折一朵小圆花,顶呈平形,额面较短,左右及脑后稍长,可护双耳及护脑。新中国成立后,头箍和包头渐消,代之妇女在冬季防寒的是方形头巾。在和县一带,妇女在春秋季有扎包头手巾的习俗,称之为“青手巾”;夏天扎彩色毛巾。劳动妇女夏季戴草帽,城市女性撑阳伞。80年代以来,城镇妇女冬季御寒用颜色不同的毛线帽。帽的式样有尖顶,顶上带一绒球;有平顶,带帽檐,檐可翻出护住耳朵。夏季的草帽做工精致,帽上有绢制的花朵,色彩绚丽,已成为妇女外出时的一种装饰品。 头饰方面现大多数人戴美观大方的“滚头帽”。旧时夏秋季节,蒙古族男女普遍戴“扎拉帽”。此帽形似喇叭,高筒,用白色羊羔毛和精制的毡做成。男式帽高约15厘米,女式帽高约20厘米,老年帽比中青年帽稍低。“扎拉帽”以红布为里,白布为面,黑丝绒贴边,帽顶有一个银元大小的圆顶,四周围缀以红缨。“扎拉帽”在现实生活中已不多见,现在,冬春季节男女都戴狐皮帽或各式皮帽,其款式与藏族的大致相同。夏秋季节男女都戴呢绒礼帽,可防晒防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