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奎朗·巴罗·木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奎朗·巴罗·木为分类:【风俗文化】 哈尼族喜欢在向阳开阔的山腰建寨,每寨少至一二户,多至数百户不等。村背后多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和灌木山坡,村前遍布着宛若新月的梯田,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河谷箐底。离村寨不远处都有一眼清澈酣凉的泉井;村四周栽满了梨树、桃树和棕榈树。每当新春到来,村前村后梨花、桃花盛开,俨然一座淡雅的大花园。哈尼族因支系繁多,各地房屋建筑样式和居室摆设略异,但却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固有的特色。过去,住房要求标准一般是土木结构,土墙木柱,也有泥敷的篱笆墙。屋顶有平顶“土掌房”、茅草覆盖的双斜面几种。泥土封顶后又覆盖茅草的称为“封火楼”,以防外界火灾的侵袭。“封火楼”即使遭致火灾侵袭,最多烧去茅屋顶而已,室内一切安然无失,这是哈尼族人民久居山区、屡遭火灾的历史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由于土质材料等原因,“土掌房”为数不多,但却较为实用,既可防火,也可将屋顶作阳台晒场用。据说,茅屋顶和“土掌房”都具有冬暖夏凉的妙用。 每幢大房一般分为三层,下层关牲畜或堆放农具柴禾用,二楼住人,三楼存放谷米、瓜豆之类。住人的二楼又分作左、中、右三间。房门一般开在正间朝阳方,内通左右两侧间。正间哈尼语称“奎朗”,是待客吃饭处,进门左侧设一床,为男主人卧铺;沿“奎朗”后山墙正处放有一张高而长的“帮勾”,近似汉族的“供桌”,但无神祖牌位。“帮勾”上方靠楼板的墙缝里,平插着三块间隔相等、一市尺见方的小篾笆,据说是本宗祖先歇脚的地方。篾笆边沿缀有几穗熏黑了的历年老谷穗和几个精致小巧的芦苇筒筒,平时不准随便碰弄。逢年过节,男家长将备齐好的美味佳品放在一把小簸箕中,将簸箕及其食品高举过顶,分别向三块篾笆虔诚地敬献,以求五谷丰登,人畜康泰。 大房门外,一般都建有一两间小“土掌房”或低矮的茅屋,分别给长大了的姑娘儿子寻伴求友、谈情说爱用,称为“公房”。儿女到了十七八岁就必须离开父母,搬出大房,到门外“公房”里单独居住,否则,将被视为“不成器”的孩子。这对他(她)们今后找对象,以至婚姻嫁娶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奎朗”的右侧间是存放即将下锅的米和其他食品、衣服及箱柜、篾箩的地方,一般无窗孔,极暗,哈尼语称“巴罗”。 “奎朗”左侧间,既是烧火做饭的地方,也可当待客吃饭用,哈尼语称“木为”。“木为”靠左边铺着一张矮床,是女家长睡处,矮床前面平排地有一个火塘。“木为”前墙正处设有一个二尺见方的窗口,作通风透亮用;后墙上截留着二、三眼小墙洞,用作冒烟。哈尼族的火塘一般常用,四季烟火不断。这种古朴浑厚、温暖别致的房屋建筑样式和居室设备,跟哈尼族漫长的原始农耕历史生活和氏族社会的古老风俗是紧密相连着的。解放后,文化科学知识得到普及,生产不断发展,哈尼族的房屋建筑和居室设备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哈尼族的瓦房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很多人家不仅移居于夯压了水泥地板的房子,室内摆设以及门窗等也综合吸收了周围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又保持了本民族的长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