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奏名传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奏名传法分类:【传统文化】 又称祭祖、聚头、学师。福建省南部畲族旧时民间宗教祭祀活动,旨在向后代讲述祖先来源、增进团结,并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兴旺发达。仪式在献祭者家举行,届时,在堂上挂上根据盘瓠神话描绘的祖图和三清太乙画像,两旁配以表现古代狩猎和战争场面的图画,其下摆一张案子,由刚成年的献祭者献上猪、鸡、豆腐、青菜、饭等各种供品,还有六碗神水,主持祭祀的族长将本姓在世人员的姓名一一告知祖先,又将祖先所奉行的法则传给下一代,众人依辈份行礼,之后念经至深夜,如此三日。一人一生只能献一次祭,并因此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以后参加祭祀,可着红袍。若有子再被选为献祭者,其地位更高,祭祖时可着青袍。献祭通常为父子相继,若父曾为献祭者,子未献过祭,那么,父死,只能由子辈中献过祭者代执孝子之礼。祭祖仪式只允许献祭者的妻子参加,届时绿衣红裙,祭毕有西王母称号,亦可获得较高社会地位。 在温州各地的畲族中还流行“奏名传法”的祭祀祖先的习俗,意即把成丁的人的名字告诉祖先,将祖先的法则传给后代。其法有严格规定。“祭祖一次者,准穿红色衣,其孙祭祖一次,准穿青色衣,级分无大小,以祭祖多寡为别”。旧时小康之家,每代可祭祖三次,祭期为一昼夜。参加祭祖献祭品者为年满16岁的男子,故一人一生中只能献祭品一次。举行奏名仪式限于六人。献祭者都身穿道袍,戴道士帽,胸前挂一大印章,手里拿着一块朝笏似的板或一只铃。仪式在奉献者的住宅中举行,堂上挂起祖图和三清大画像,两边还有挂着战争和狩猎场面的图。在画像前放着方形香案,上摆六只香炉(表示家族的六个世代)及烛台,供品有鸡肉、猪肉、米饭和豆腐、蔬菜及六碗神水。献祭时,参加过祭祖、曾献过祭品的人穿着红色道袍,头戴莲花帽,跪在最前列祈祷,其余参加者站在后面,女性只准献祭者的妻子参加,其身穿绿衣和红裙,事后可获得“西王母”称号。每天从清早开始献祭、诵经,直到半夜结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