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奠分类:【传统文化】 陈列酒食以供神明享用的祭祀方式。《诗?召南?采苹》写女子季兰出嫁前采办菜蔬等祭品和举行奠祭的情况。后世引申为凡向鬼神献祭品都叫奠。奠的另一意义是奠基,古人确定宗庙建筑的地基后举行的奠祭礼仪。奠基意在祈求神灵保佑宗庙宫室的吉祥。奠基习俗至少可追溯到殷商时代。考古学研究表明,商代不但盛行奠基,且奠基要用大量牺牲,其中包括人和牲。河北蒿城台西遗址发现的商代建筑基址中可见人和牛羊猪等作牺牲奠墓的情形,其中一个坑中埋有人骨架三具,有捆绑痕迹,说明是活埋进去的人牲。春秋以后多不用人牲奠基,但奠基的礼仪一直沿袭下来。奠缸,在墓穴放棺之前举行的奠祭礼。安阳殷墟侯家庄西北岗发掘的殷王陵,发现大量人骨架,一层层埋于土中,有的是活埋,有的是砍头后埋入。 古代田猎或战争结束时将士们将猎获物献给公家的献神仪式。也叫“献禽”、“献获”。奠,与获古音相通,古籍中常写作“貉”,《周礼?夏官司马》载,春夏秋冬四祭的大围猎结束时照例都要举行奠祭,由肆师、甸祝等官员在阵前主持,参猎者络续把自己的田猎新获(大兽)献出来,用献给公家的形式来表达敬献祖宗社稷天地四方神灵的意愿。《诗经?豳风?七月》:“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献剌于公。”“同”指田猎,“武功”指军事训练演习,“献剌于公”就是献获,即奠。古代征伐战争结束时也举行奠祭。《礼记?王制》说天子出征要“奠于所征之地”。《周礼? 鼎》记载周公征伐东夷,所谓“公归, 于周庙”,即是说凯旋后在周太庙举行献俘馘的祭祀仪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