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女子发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女子发型

分类:【中国民俗】

以前,辽宁女子发型,满汉两样。满族之间,各地亦有不同。到民国以后,各族女子发型,已相互交融,以满族为主。

满族女子发型,儿时与男孩同式:剃发留辫。成年,蓄发,俗称留头。婚前梳辫,垂于背后,待做新娘出嫁时,[XCHAR[R200902018_TM.ba0852]]头梳髻,谓之上头,亦称梳高头、旗头、打抓髻等。清代中期以后,梳旗头的女子,不仅仅限于满族,凡入旗的旗籍女子,如汉族、蒙古族、锡伯族等,都梳旗头,受其影响,非旗籍者亦有梳高头的。

如意头发型。亦称两把头、把儿头、一字头或旗头。先梳全发于头顶,以丝绳扎束,均分两把缠紧,成一横式发髻,用大扁方顺势横插发髻之上,成一字,所谓“一字头”。多在新婚时梳就,亦称高头。

万年收发型。亦称年年收、大?头、高大亮等名。其型亦是先束发于顶,向后平分,挽成双髻,中藏发架。再将鬓发蓬松成虚笼,作洞成椭圆,以钗架固定。有人见其高耸丰满,故名高大亮,亦称万年收。

水葫芦发型。亦呼水鬓。盘头做髻时,留下左右鬓发各一绺,用榆树皮水或肥皂水抿发,近耳处作卷,故名水葫芦。

京头发型。也叫京扁。多为满族贵妇梳妆。作髻时,由头顶平分左右成两片,作髻微扁,故称京扁。

燕尾式发型。类同京扁,将头颅之发盘髻于顶,脑后发分梳,挽成两个燕尾形尖角,对称式垂于脑后,故名燕尾式。

大翻车发型。先梳一绺头发,固定扇形冠于头顶正中,再将余发分盘扇形冠周围,两边各饰绢花钗钿。因将全发卷梳于扇形冠上,故名大翻车。

美人髻发型。亦称旗髻。或于脑后,或在头顶,将全发盘拧成海螺状,以发簪固定,挽成。

除以上发式发型之外,还有老虎洞、石榴嘴、西瓜瓣、太平乐、撑子头、大盘头、老样子头、软翅头、高把头、知了头、大拉翅诸式。

汉族女子发式,自幼留辫,或单或双,垂于背后,辫梢系结彩丝,俗称头绳。年节喜日扎饰花绫,名头绫子。并喜将额前之发剪短,整齐如帘,故名头发帘儿或头帘儿,也称刘海儿,因其长短齐眉,故又呼齐眉穗儿,或木梳背儿。妇女婚后梳髻,于脑后挽结,戴网别簪,俗称疙瘩髻。民国前后,流行的美人髻、平三套、笊篱把发式也很有名。老年妇女挽髻,高高在上,扎以红绳,别以头簪,名上疙瘩髻。

民国以后,年轻姑娘兴剪短发,长者披肩,短者齐耳,头顶正中分圆,于一侧扎结,或扎头绳,或饰花绫。老年人看不惯,讥称毛头疯儿或半疯头或“帽缨子”。20世纪60至70年代,流行短辫,中分,高梳,左右编辫三五扣,辫梢平齐如刷,俗呼“吊辫儿”。还有不编低梳,耳后各束一把,名“水辫儿”。儿童多扎犄角辫。留头不剪者,左右各梳长辫一根,名大辫儿。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兴烫发,俗称烫头,间杂马尾辫,统拢脑后扎一把,或低或高,饰以手帕绸带。因散发不编,乡下人瞧不顺,故呼马尾巴头或笊篱把。近年,发式发型繁多,古今中外皆有,通常根据年龄、职业、爱好选择头型,以大方得体、自成风格为上。亦有标新立异者称之另类。而乡间老妇,挽髻如故。

从前,民间女子除饰发外,习以头油美发。乡间无此,多以榆树皮泡水代之,剥榆树之表,除去老皮,泡水,以其稠汁抿发,光亮黑润,俗以为有养发护发之功,可添美。

女子发型在清末民国之际变化也很大。清代,幼女梳双髻,俗称“抓髻”。长大未婚女子梳一条长辫垂于背后。扎辫除有丧事之外宜用红头绳,俗名“头绠”。结婚时挽一圆髻于脑后,俗称“纂”。纂上罩发网,俗称“网儿”。罩发网后插一支或两支约二寸长的簪子。青年妇女无论婚否,额前皆留一些短发,俗名“刘海儿”、“房檐儿”。在鲁中和鲁南山区,妇女将刘海中分梳向两鬓。年老发稀,所挽纂较小,俗称“鬏”、“小鬏鬏”。

五四运动后,城里的女子开始剪短发。在农村,女子剪短发在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流行。起初,头发仍较长,后来才逐渐较短,于头的两侧各扎一短把。按当时习俗,女子新婚必须挽纂,有的女子结婚时头发长得不够长挽不成纂,只得将脑后的短发用小梳绾住,挽成扁形纂,戏称为“鸦鹊尾巴”。在已婚女子中,曾兴起过在额头上方头发高耸后挽发式,俗称“飞机头”。

20世纪50年代,在青年女子中兴起长辫,有单辫与双辫之分,皆以长为美,且于辫梢处扎饰绸带。60年代,兴起了模仿电影《女篮五号》的运动员头,名为“五号头”,老年人看不惯则叫“白菜帮子头”,致使“白菜帮子头”成为这一发式的俗名。此后,则有羊角辫、扎刷、马尾辫等式样,近年则流行披肩发、烫发等发式,而且城乡差别已不很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