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女子头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女子头饰

分类:【中国民俗】

女性的发式是妇女较为重要的装饰之一。其头面装饰以发髻最为讲究。髻的形式较为多样,主要分圆、长两种。髻多梳于脑后,亦有梳在头顶或两鬓者。流行较多的髻式有平三套、苏州撅、喜鹊尾等。清朝流行女性在幼时绾双髻,也叫抓髻。姑娘们则大多是前留“短刘海儿”(即发覆于额,其形有平剪、燕尾、垂丝等),后编长辫子。在已婚的中年妇女中则流行梳一种颇具天津特色的“卫头”。卫头的梳法非常独特,把头发整个编成一个较松散的辫子,其间要“续假”。所谓续假就是把一缕缕的假头发编进去,目的是使头发延长,编的时候要抹一种梧桐木之刨花泡成的水,使头发能粘到一起,然后把辫子盘上去,在头的后部形成一个扁而平的形状,上下各翘一块,贴在脑后。后来又有在梳好的髻外罩一硬纸糊黑绸缎做成的如同无底鞋般的胎,称为“纂儿”。青年妇女流行梳盘髻,俗称“盘头”,其发型式样主要有连环髻、元宝髻、香瓜髻、盘辫髻等。老年妇女则多在脑后将发梳成圆形,中间用扁髻压住。扁髻长约寸半,髻上罩一硬纸或绸缎做的“冠子”,其直径约两寸,深约半寸,黑色,上绣吉祥花卉或团寿字,上边及左右两侧各有小孔,簪插于其上。簪为金属材料制成,状如大头针,上镌有各式花纹。这种整个圆形头发谓之“高冠”。

清代老年妇女发式―高纂儿

清末妇女发式―――苏州橛

发卡

金银镶宝石簪子

瓷枕

为使梳好的髻不松散,当时妇女喜欢用梳头油或发蜡等抹拭头发,俗称“抿头”。为不伤髻底,睡眠时多使用硬枕具,如木枕、瓷猫枕、瓷人物枕等等。

辛亥革命以后,青年女性开始时兴剪短发,到了20世纪30年代,40岁左右的已婚妇女大多都剪短发,只有50岁以上的家庭妇女仍梳盘头。但此时已有烫发,多为富商、军阀的妻妾及娼妓等采用。20世纪40年代,烫发在民间迅速普及。到了20世纪60年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后,烫发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在年轻女子中间又时兴长辫,梳成单辫、双辫,以长为美。短发多为“卓娅式”。由于受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的影响,“柯湘”式短发风靡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子发式的发展变化更为迅速,烫发再次兴起,并迅速普及。披肩发及各式短发交替成为发式的新潮流,后来的爆炸式、蘑菇式、冰棍儿式、直板烫等又风行一时。近几年,在年轻的女性中又流行直发,或以“离子烫”将其烫直增加垂度,发式有长穗、短穗等,使发式的总趋势向着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旧时,女子头面装饰的另一特点是讲究额角发式,有五六种之多,其中以圆满、垂幔两种最为流行。此外,讲究化妆,择眉、画眉、敷粉、描唇、佩簪花、戴耳环等都十分讲究。

妇女头上的饰品一般采用簪子,质地有金、银、玉等。有的在簪端做成凤形而垂下,也有的做成各式各样的花形,华丽异常。其贵贱之分则在于质地的区别。妇女还有头上戴花的习俗。直到如今,每逢过年,妇女大多要戴花,不仅儿童、姑娘、中年妇女要戴花,就是上了年岁的老年妇女,也要戴一种有聚宝盆图案的绒花以示吉祥。妇女所戴的花分鲜花、绒花和绢花几种。民国初年到20世纪40年代,戴鲜花的很普遍,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少见了。民间举办婚礼时,所有的女宾,不分长幼都要戴双“?”字绒花,以示贺喜,而新娘头上所戴的“龙凤呈祥”、“喜鹊登梅”等图案的花,更是以多、奇、艳而形成天津地区的一大特色。

社会发展到现代,各种质地、各种式样的发卡大量出现,有布、绒、绸、塑料、铝、铁、木等等质地。从式样和作用上也可分出多种类型,使妇女头上的饰品绚丽多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