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女帽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女帽巾分类:【中国民俗】 主要有脑包、老年圆帽、毛线帽、包头围巾和毛巾等。 脑包。20世纪50年代前,老年妇女戴黑色棉帽,戴在头上以后两边可挨着肩膀,后尾直到后背部,脖颈处有带子,可系住。帽顶前部一般缝缀一块玉石。 老年圆帽。用黑色丝绒做成的夹层圆形女帽,帽顶前部缝缀一块玉石。直到今天,农村老年妇女仍戴此种帽子。 毛线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女帽。用毛线勾成,顶部有帽缨(疙瘩)和不带缨(疙瘩)两类,具体样式很多,有的还和围脖连在一起。 围巾的两种扎法(贺跃进摄) 包头围巾。汉族中老年妇女常把方围巾对角折成三角形蒙在头上,中间的角在脑后,前沿在额头上,左右边两角交叉朝后,压住围巾的中角系住。另一种扎法是把三角形的围巾中角朝后蒙在头顶,左右两角朝下,在下巴下系住。这是天气变冷、需要护耳朵时采取的办法。 包毛巾的中老年妇女(贺跃进摄) 冀南儿童虎头帽(刘祺云摄) 毛巾。武安一带农村中年妇女也用毛巾护头,系毛巾时结在脑后。下地干活时常用。 80年代以后,青少年女帽多姿多彩,主要有呢绒料礼帽、布料圆檐帽、旅游帽、麦秸莛编的草帽等。 河北传统童帽是虎头帽。用绸缎面料、兔毛、花边、碎布等做成虎头或狮头样式,头顶部有耳朵,后尾一直拖至后背部,缀有带子可系在下颏,帽顶两侧缀有银质的八仙或者老虎狮子形状。 70年代以前,农村七岁以上男童也有戴鸭舌帽和军帽的。七岁以上女童冬季有围方围巾或长围巾的。 80年代,呢绒面料的礼帽、圆顶帽,各种样式的毛线帽、巴拿马帽、宽檐遮阳帽、长檐旅游帽等,应有尽有。 河北回族女子一般蒙头巾。 河北蒙古族女子多裹包头或扎系头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