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妈祖信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妈祖信仰分类:【传统文化】 福建民间信仰神碉,亦称“天妃”、“天后”、“通灵贤女”、“护海女神”、“天后圣母”等,妈祖据说原是北宋时莆田县嵋屿孝女林默娘,父亲林惟懿为该县巡捕。妈祖出生时,连月不闻啼哭,故名默娘。她自幼聪慧,8岁读书,9岁礼佛,13岁得老道点化,遂悟经籍真义。28岁独身去湄州岛,登上极顶,失足坠海。死后常着红衣,踏云来往诸岛之间,救济乡人,拯救遇险渔船。至南宋以降,妈祖的传说在今福建一带极为流行,被视为渔民保护神,又称作“通灵贤女”、“护海女神”。近世以来,随着大量福建沿海渔民飘洋过海,闽人乡土女神也传到台湾、南洋、日本等地,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独特的妈祖文化信仰。 台湾的妈祖信仰已普及化、大众化,信徒占民众总数的三分之二。妈祖不仅是海上守护神,也可解百难,无论任何困难都可求救于妈祖。“求平安,赚有呷”已成为妈祖信徒的最普遍心愿。“求平安”多指身心方面,女性信徒为多。“赚有呷”多指生计方面,男性信徒为多。“求平安”看似简单,实则包括许多方面内容:如何让自己身心平安,如何让家人平安,如何让村里平安,如何让事事平安。一些宫庙因信仰圈的不同,对妈祖的所求也不同。如台中市乐成宫所在地的旱溪一带早年为较贫困的农垦区,为水害、旱害所苦,所以妈祖信仰演化为具有保护农业的神力,妈祖在乐成宫中以护佑生灵、禾谷丰登为主。再如彰化县彰化市南瑶宫,妈祖信仰最早是在城建工人中传播。因为工人要求妈祖的事太多了,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各自信徒的神明会,其内聚力之强已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如有老大妈会、新大妈会、老二妈会、新二妈会、圣二妈会、新三妈会、老四妈会、圣四妈会、老五妈会、老六妈会等十个组织。由于在各地的护佑功能不同、妈祖信仰圈不同、妈祖庙建造的起因不同等原因,妈祖在台湾各地又有不同的称呼,如台北市关渡宫的妈祖被称为“关渡妈”;台北县八里乡开台天后宫的妈祖被称为“新庄妈”;苗栗县苑里镇慈和宫的妈祖被称为“钻水妈”;苗栗县竹南镇龙凤宫的三妈祖被称为“开路三妈”或“落脚三妈”;苗栗县中港慈裕宫的妈祖被称为“中港妈”;台中县梧?镇浩天宫的妈祖被称为“大庄妈”;台中县大雅乡永兴宫的妈祖被称为“四妈”;台中县大甲镇镇澜宫的妈祖被称为“镇澜妈”;台中市乐成宫的妈祖被称为“旱溪妈”;嘉义县朴子市配天宫的妈祖被称为“开基妈”;嘉义市天后宫的妈祖被称为“玉三妈”等。在台湾,妈祖信仰已渗透到方方面面,拜妈祖已成为大多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不仅每事必掷轨问妈祖,而且一些活动已成为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台北慈济宫内的妈祖像 台北市闹市中的妈祖庙 妈祖在台湾有许多显灵的传说,这也是愈来愈多信众请求妈祖庇护的原因。每个妈祖庙也都津津乐道于这些显灵传说,并多作为庙内史绩予以记录。据台北县淡水镇福佑宫的记载,清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军队侵袭淡水,镇台孙关华在敌众我寡之际急求妈祖保佑,妈祖即出现在云端指挥作战,一举击退法军,淡水因此免于兵祸,光绪皇帝认为是“神既佑民即佑寡人也”,随即颁“翌天昭佑”匾额一面。台北县贡寮乡德正宫有一则发生在1921年的传奇故事:当时宫中发生一盗窃案,宫中所奉的妈祖神像的神龛被窃,据当时经常在宫中走动的乡民某人提供线索,指在附近工作一工人嫌疑重大,警察虽将其扣押,却无法起出赃物。后有一银楼老板来报案,称夜在梦中见到一位端庄貌美的女子,告诉他:“明天有人来你店熔金改形,此人即窃我物之贼。”第二天果然有一人来熔化神龛,但神龛上的“德正宫”三字熔化不掉。据老板报案而捕获的盗贼,竟是诬告他人犯案的某人。新竹市长和宫内妈祖信徒近年回大陆进香时,据称发生不少妈祖显灵事迹:一次由厦门乘船前往湄洲时,一路风平浪静,将要抵达时,一股冷风由船后袭来,不久浪涛翻腾,两分钟后恢复平静,相传是传神参诣,验之“妈祖圣寿时,贤良港湾鱼群来朝”的前事,且三次进香均有上述情景。此外,圣驾巡游大陆时的鸾轿旁有“风雨免朝,诸神免参”的出巡牌,因此所到之处遇风风停,遇雨雨息。苗栗县苑里镇的慈和宫妈祖显灵事迹不胜枚举:如相传民国五年(1916年),苑里地区农作物遭受鸟龟虫之害,农民请出妈祖祈求消除虫害,果然第二天鸟龟虫纷纷落海而死。某年宫中组团至北港妈祖庙进香,经大甲、大安二溪时,河水暴涨,妈祖显灵护航,使信徒平安渡溪至北港。台中市北屯区南兴宫,传说在日据时期,日军强迫百姓交粮食以充军粮。一次到溪东搜查时,南兴宫中的妈祖显圣化为妇女,站在桥上抖动桥索,吓得日军不敢进庄搜查,保存了大家所存的粮食。 妈祖的祭奠在台湾极为隆重,已成为妈祖信徒每年最重要且不可缺少的活动。祭奠一般在妈祖庙举行,热闹非常,并不时聘梨园以酬神。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为最盛大祭奠,要依清代科仪三献大礼,备好丰盛的牲醴拜祭,同时各种阵头、神轿队等组织,纷纷大张旗鼓,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每个妈祖庙都香客云集,锣鼓喧天,瑞气集蕴,蔚为大观。苗栗县中港慈裕宫从前在妈祖诞辰庆典时辖境内五十三庄,每庄轮流前来祭拜一天。轮值到的庄头,每户准备牲醴一副,全庄担牲醴前往拜祭。现在已改为以简单香果,自由参拜。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在农历三月二十三祭圣时,历任镇长必须出席。基隆市庆安宫在妈祖诞辰日有连续三天活动,地方官员、民意代表皆要到场共襄盛举。台北市关渡宫,除了一年一度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日的祭奠外,还有自定的许多祭奠,如开天门祭奠一般庙宇都定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关渡宫则选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开天门是祈福息灾以“补运”的祭奠,当日香客虔诚地奉上供品参拜补运。供品米糕上放着龙眼干,数目与家眷人数同,中间一粒代表家长。有时以煮热的鸡蛋代表,祈愿刹其壳,称为“脱壳”,寓祛除厄运之意。拜毕,在米糕上撒神炉香灰并插上香火带回,供家人分食以保平安。 台中县新社乡九庄妈绕境 绕境、巡境是妈祖庆典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定期的巡行活动因规模大、参加人数多,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区域性迎神赛会活动。妈祖巡境,大部分是应妈祖信众之请,在其信仰区域进行巡回,以保本区域平安。巡境有一套繁缛的仪式,有“起驾”、“坐殿”、“祝寿”、“刈火”、“插香”、“回鸾绕境”、“添火”等等。随妈祖巡境的各种随行也极为热闹,以台中县大甲镇镇澜宫为例,随妈祖神轿绕境的有:神轿班、轿前吹、开路灯、哨角队、三十六执事、庄仪团、绣旗队、神童团、头旗等,队伍浩浩荡荡,每到一处,都受到信徒的隆重迎驾、膜拜。台中市乐成宫的“十九庄绕境”活动一直颇具规模。以1992年为例,自农历三月一日起,以乌日乡为首站,巡行台中县乌日、雪峰、大里等3乡、15个庄头,到农历三月十九日结束。隔日,又应信众要求到台中市西区“公馆仔”巡境一日,然后才回驾乐成宫。4月25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再于旱溪地区九个里范围内巡境,为当地信众消灾祛厄。云林县北港镇朝天宫的北港妈祖出巡时,场面浩大,万头攒动,有阵头、艺阁、花车等各项表演,而鸾驾出行路线,从1965年起一直未改。 台中县大甲镇大甲妈祖进香 与巡境同时进行的还有进香与刈火。最初进香的目的,主要通过人对神的烧香、礼拜而希望自己的祈求得以实现。妈祖的进香活动则仪式复杂,场面浩大。最初的刈火,是信徒对灵火的掬取,除了祈求和还愿外,还希望增添些灵气。妈祖的刈火已引入一种特殊、极富动态的仪式。妈祖的进香和刈火实际已由宗教祈求成为一种固定的民俗活动,一切都按严格的程序,是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最有代表性的如大甲妈祖到北港进香的过程,其人数每次皆在五万人以上,时间为八天八夜。此外,组织和阵容也极为严密,如有:探子马、头旗、头旗灯、三仙旗、开路鼓、两个写着“天上圣母”和“谒祖进香”等字的灯号、三个垂直旗帜、一面刺绣大旗及绣旗队、四方旗帜、三十六执事、红色木匾四面、头锣、神童团、马头锣、庄仪团、三面刺绣香旗、哨角队、会旗、轿前吹、垂直绣旗一副、凉伞、大轿、蒲扇、日月保驾、炉主车、香担、香客等。进香团的组织机构有 进香团团长、进香团副团长、祭祀组、总务组、秩序组、受付组、财务组、诵经团、写疏组、宣传车、交通整队、草席组等。经过八天到达北港后,直往朝天宫。在门前行大小礼后,立即进入殿中,紧闭大门,轿置于天井香炉前。唢呐一响,大轿班长便将五营旗取出,然后每吹一响,顺序传递轿中之物―――大令、大印两颗,正炉、副炉,一切仪仗随之完毕。进香团到北港的第二天早上,大甲妈祖要向妈祖的双亲请安。当正殿中妈祖谒祖时间一到,大家手举三线香和香旗跪倒在地,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一连三跪,祭奠完成。刈火时,整个进香团整装待发,香担进入正殿,取出大甲刈火的炉,放置于北港朝天宫的净炉旁。刈火仪式由朝天宫和尚主持。他们手拿一火勺在北港净炉中舀起三次,每次在火尚未放进大甲火炉中时,向妈祖念些求平安的祷祝。等两炉烟火混合时,有人开始喊:“回驾吧,天上圣母,我们回去吧!”接着喊声四起,回驾号角一响,迎着黑夜回大甲。进香者参加这八天八夜的活动,目的除了对妈祖的信仰外,还有各自不同的愿望,如:(1)祈安求福。人们想以宗教所要求的方式,来获取妈祖的喜悦,由此带来平安和福气。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无比虔诚,决不半途而废,如果实在走不下去的,也要在神轿前请示“神意”,若卜得“圣杯”,才能搭一段车后再走。(2)还愿和许愿。回报妈祖的照顾,同时承诺对妈祖的回报。许多信众有事求妈祖帮助,并承诺愿望如能实现,必然要有所回报。妈祖的信徒是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一事的。他们的一些愿望实现后,便认为必是妈祖在保佑相助,不管多大困难,必来进香还愿,以答谢妈祖在天之灵。以步行八天八夜辛苦方式来还愿,惟有虔诚信徒,才能忍受。(3)进行成人仪式与退伍仪式。大甲人有一习俗,即将孩童给妈祖做义子,希望妈祖保护顺利长大,年满十六岁,就要答谢神恩。又因有时16岁仍须上学,就改在成年或退伍返乡后参加进香。妈祖曾有在二战结束时“带南兵返乡”的显灵故事,因此家长在子女当兵时,都会向妈祖许愿,如果安全返乡,一定“徒步随香”来答谢。(4)感谢妈祖的治病奇迹。 ① (5)心灵的需求。进香队伍中也有某些人,并没有因受妈祖庇护要来还愿或要来祈求,而是仅为了心灵上的慰藉。他们始终跟着队伍,是想暂时逃避城市的喧嚣和生活的忙碌,暂时放下手中工作,参加这种活动,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回省自己的机会。 近几年由于推崇正统,在“正统才有灵,有灵才有香”的影响下,台湾妈祖庙到祖国大陆湄洲祖庙进香的很多,由此又挖掘探讨出台湾许多妈祖庙早期就与大陆妈祖祖庙关系密切。1742年创建的新竹市长和宫,创建时从湄洲妈祖祖庙亲迎妈祖三妈金身,之后每三年一定要往湄洲祖庙进香。当时由南寮港出发,直航湄洲。1949年后中断,1989年又恢复,并于1991年、1993年续办,每次参与信徒多达150人。他们恭请本殿妈祖赴祖庙,首开妈祖移驾大陆创举。苗栗县苑里镇慈和宫,早于1922年就赴湄洲祖庙谒祖进香,1989年起相继三年赴祖庙,庙中尚存全岛第5枚与祖庙结盟的印玺。苗栗县竹南镇龙凤宫,至今保留有1946年挂于前往湄洲割火的船首令旗,可见早就与祖庙联系密切。嘉义县朴子市配天宫,曾于1920年推派地方绅士14人前往湄洲祖庙进香,获赠妈祖神像1尊、康熙皇帝御用金色挂杯1副、进香旗1对及四季兰1株等信物,于同年2月1日顺利完成盛举返回。 台湾版印的天后妈祖像 妈祖婆 妈祖信仰在台湾的兴盛也引发了台湾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如台中市南屯区万和宫,由于信徒都住在附近,所以没有妈祖巡境的活动,而是以演出全台独有的“字姓戏”而出名。据说台中东区乐成宫的妈祖每年三月举行绕境巡行时,会经过万和宫前来拜访,万和宫妈祖也欲应邀前往游玩,信徒们商议以演戏留之。自道光五年(1825年)起,各字姓依序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六日起,在庙埕内竞相献戏,一日三台、四台、十台不等,最多时达十八台,曾有两年达一百台的记录。此“字姓戏”,一直到二战前,百余年间未曾中断。高雄县路竹乡天后宫因作醮及进香而组成了大鼓阵、文武阵、龙阵、宋江阵、狮阵。龙阵由三四十人组成,师傅是外庄人,有活动前才临时集合起来练习。宋江阵及狮阵有二三阵,每阵四五十人,由三个村中会的人教授,在出阵前训练一个月。高雄县田寮乡隆后宫现有五个阵头。一阵大鼓阵,约有十多人,男女皆有,由庄内自己训练;祭祀范围内的中心仑、应菜龙、南势、芳草各有一阵宋江阵,每一阵大约有二十七八人,全为男性。此外,隆后宫还有一阵八音,由八个男性组成。台南市鹿耳门天后宫,素有施放“妈祖灯”习俗,这是天后宫结合妈祖信仰在元宵节举办的民俗活动。相传妈祖升天后,海上遇难者如呼叫“妈祖”,海上会出现身着红衫的女神或红色火光出现在天际,人、船可保平安,人称红色火光为“妈祖火”。沿海居民为祈求“妈祖火”能出现在海上,每于元宵之夜仿照“孔明灯”,制成大型灯笼,上面写着祈祷平安的文字,施放于空中,象征“妈祖火”,沿海居民称为“妈祖灯”。天后宫借此希望延续妈祖香火,弘扬妈祖精神.。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