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妙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妙悟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严羽提出的诗论。严羽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 (今属福建) 人。生活在南宋后期,当时江西诗派影响特盛,一变唐诗的 “气象”与 “兴趣”,“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严羽不满意这种诗风,认为 “诗而至此,可谓一厄,可谓不幸”。于是作《沧浪诗话》,特拈出 “妙悟” 二字,来表达他的心得: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又说: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禅家讲究 “顿悟”或 “渐悟”,即不假文字、不假推理的感悟。严羽以禅喻诗,认为作诗的奥妙也在这一个 “悟”字,他说: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这 “别材” 和 “别趣”就是 “妙悟”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兴趣”。只有 “妙悟”,才能“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才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艺术境界。他用了许多比喻,来描述这种妙境: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如果将 “妙悟” 翻译成现代术语,那就是形象思维。严羽的 “妙悟” 说及其对盛唐气象的概括,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明代的前后七子力倡 “诗必盛唐”,清代的王士肚标榜 “神韵”,都是受到严羽的启发。唐诗分初、盛、中、晚,虽定于明代高?《唐诗品汇》,但却肇始于严羽,只是他没有标出“中唐” 之目,而曰 “大历以还”。总之,后人对唐诗的总体印象及其与宋诗的区别,其基本观念都来自《沧浪诗话》。 南宋严羽诗论用语。他认为诗理与禅理相通,“妙悟”是把握它们的唯一途径:“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所谓“妙悟”,是指经过反复揣摩而心领神会。“悟”是禅宗思想中最有创造性的部分,宋人自苏轼、黄庭坚以下,以“悟”论诗者不胜枚举。严羽综合发展前人之说而倡为“妙悟”说,规定了“妙悟”的对象和内容:要“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即要以汉魏晋和盛唐诗为“悟”的对象,亦即以汉魏晋和盛唐诗为师;要有“透彻之悟”,即要悟“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泊”的“兴趣”,否则就是“一知半解之悟”。“妙悟”说既是严羽的诗歌创作论,又包含着他在诗歌鉴赏、批评标准方面的基本观点,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第一义”之说, 成为明代前后七子“诗必盛唐”主张的先声; 其“透彻之悟”, 又为清王士肚“神韵说”所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