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姑娘不对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姑娘不对外分类:【传统文化】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过去在关中地区,农家青年男女的婚姻大事多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老传统,很少有婚姻自主权。如今虽也有许多热情奔放的青年男女不断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自由恋爱,自择其偶,并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频繁来往,但往往被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视为“有伤风化”而加以斥责,且在成婚之际硬给他们中间安插一个媒人以示“正大光明”。年长的父母为儿女的选婚择偶,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有男莫娶外地女,有女莫嫁外路客。”久而久之,这便演化成为秦地特有的一种婚姻习俗――“姑娘不对外”。 “姑娘不对外”通常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女儿不能嫁往外地,二是女儿不能嫁给外人。所谓外地,即指外省、外县,甚至包括离家门几十里开外的任何地方;所谓外人,即指外省人、外县人,亦包括居住于本村、本地的客家户。这种婚姻观念与文化表明近现代秦人的婚姻关系是一个高度封闭性的系统,具有明显的排外性。 为什么秦人“姑娘不对外”呢?笔者求教于父老耆旧,询问于普遍百姓之家,其回答如下:一曰这是祖宗留下的老规矩,轻易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即遭宗族乡党之嘲笑蔑视;二曰本地小孩子个个老实厚道,且有恋家之风,绝少有油头滑面、抛妻弃雏而远走高飞之徒,可托女儿以终身,对外地人之品性则不敢妄加评论;三曰本地人之间知根知底,每日低头不见抬头见,万一有女儿撒泼耍蛮,女婿有动粗使性之事,亦好及时沟通调解;四曰恐怕女儿一旦远嫁,有不服外地水土,不习惯于外省外县人生活习欲之虞;五曰秦地本有女儿长熬娘家和丈母娘小驻女儿家之风,若将女儿远嫁外省外地外县,岂不让女儿思娘肝肠断,娘想女儿泪涟涟?出于以上理由,故秦人嫁女一般远者不超过七八里,近者不出本村,有些甚至与邻为婚。嫁于外省外地外县者极为罕见,嫁于本地本村客户者亦属凤毛麟角。这种奇特的婚姻观念与现象,使得关中地区往往是相邻的几个村庄结成一个严密的婚姻圈,祖祖辈辈互为婚姻关系,既有老一代的儿女亲家,又有新一代的鸾凤和鸣,极为错综复杂。故关中农村一般女儿走娘家,娘亲走女儿家,不用骑驴坐轿,往往抬脚就到。那些客户人家也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逼迫下相互自为婚姻,如无特殊情况轻易不敢求婚于本地住户,以免自讨没趣。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姑娘不对外”的婚姻习俗看起来好像一种变相的“近亲繁殖”,关中人却严格恪守《周礼》中“同姓为婚,其生不繁”的古训,严禁同姓为婚,严禁表兄妹为婚,那种更为落后的“换亲”之风在关中也比较罕见。 其实,这种“姑娘不对外”的婚姻文化之所以在关中盛行不衰,还有着深层次的文化传统和心理因素。关中为周秦故地,汉唐旧都,历史悠久,文物昌明,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民众世世代代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自我优越感和自豪感,认为关中地、关中人一切都好,关中的月亮也比外地的圆。久而久之,便本能地对外地居民和外地文化或多或少地产生了鄙夷与蔑视心理,故有女也不嫁往外地和“外路客”,自觉不自觉地在婚姻关系上把自己的后代束缚在一个非常狭小的生活圈子里而不能自拔,形成了一个封闭排外的社会文化系统,以致于有些妇女从长大到老死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甚至没有到过离家二十里以外的地方,更没有坐过轮船、火车、飞机等现代化远程交通工具了。这是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给秦地秦人留下的社会悲哀。其次,古之关中,乃中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居民世代安居乐业,“好稼穑,殖五谷,地重”,轻易不愿外流,形成一种固有的心理定势。唐中期以后,随着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关中地区的经济地位虽日渐下降,但八百里秦川仍不失为一块膏腴之地,一般居民糊口,较之贫瘠地区相对要容易得多。故而关中之人男子惟知耕读传家,女子唯知养儿育女,年长的父母也唯知让儿女们永远留在身边享受天伦之乐,而很少鼓励儿女们去闯荡江湖,增长见识,干一番大事业。在这种世风之下,“姑娘不对外”便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再次,从历史上看,秦人的婚姻文化固然有开放性的一面,但较之郑、卫之地又显得保守。封建道学家薛思庵在《野彖》中曾感慨地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关中文士亦常以“道统在西秦”而自诩。毫无疑问,“姑娘不对外”民俗的形成,与封建道统的影响也是有绝大关系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